小兒喘鳴–細小支氣管炎的肆虐

■淡水院區小兒科醫師林達雄

秋颱接連來襲,除了帶來豐沛的雨量在各地引起災害外,許多的病原也趁勢而來,感染抵抗力較弱的嬰幼兒。除了發燒等感冒症狀外,有不少患者出現咳嗽喘鳴,有如氣喘發作,這其實是細小支氣管炎所引發的症狀,原本冬季較為流行的疾病,因為節氣的快速變化,已經提早報到。

細小支氣管炎是下呼吸道感染的疾病。若將呼吸道比擬為一棵大樹,末梢交換氣體的肺泡就如同大樹上行光合作用的樹葉,而細小支氣管就如同連接葉片的最細小分枝。由於細小支氣管炎正是在這最末梢的氣管分支發炎,除了氣管壁腫脹外,濃稠的分泌物阻塞呼吸道,使得氣體的交換更加困難。患者多為2歲以下的’嬰幼兒,初期僅是輕微咳嗽流鼻水,隨即於2至3天內蔓延至末梢的細小支氣管,致使呼吸道發炎阻塞,除了咳嗽加劇外,並出現呼吸急促及類似氣喘的喘鳴,影響所及使得睡眠、食慾變差、焦躁不安及活動力減弱,若持續惡化將導致呼吸衰竭,影響生命安全。

大約一半至三分之二的細小支氣管炎案例是由於呼吸道融合病毒 (簡稱RSV) 感染所引起,其餘則由於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亞肺炎病毒等病原體造成。先前北台灣的醫學中心調查發現,於流行期間就診的細小支氣管炎嬰幼兒,高達95% 需要住院治療,而住院的患者中約五分之一需要轉加護病房照顧;國外的研究報告也指出因RSV感染的細小支氣管炎住院的嬰幼兒中,約百分之二患者會因呼吸衰竭,需要使用到呼吸器輔助呼吸。在全球的調查報告中,估計每年有60萬的嬰幼兒因RSV感染造成死亡,對於原先有先天性心臟病、慢性肺疾病、神經性疾病、代謝異常及早產兒等患者,其風險就更高了。

罹患細小支氣管炎的嬰幼兒,往往還會合併其他細菌感染。歐洲的研究發現感染細小支氣管炎的10天內,有百分之62的幼兒患者併發急性中耳炎,百分之24的幼兒發生中耳積水的問題,僅約百分之14的幼兒在後續三星期的追蹤時,沒有產生中耳炎與中耳積水的問題。國內的報告也同樣發現這些患者很容易合併黴漿菌、肺炎球菌、嗜血桿菌、鏈球菌等感染,引起中耳炎、肺炎的合併症。

治療上除了減緩發炎反應外,最重要的是幫助患病的嬰幼兒將呼吸道內濃稠的積痰清除,僅早恢復呼吸道的通暢,這除了藥物的幫忙外,還需要積極的呼吸物理治療,對於較嚴重的住院患者,往往需另外給予足夠的氧氣與水分補充,幫助呼吸並稀釋積痰,以利復原。

感染RSV病毒引起細小支氣管炎的嬰幼兒,其病毒的散佈可長達21天,因此即使痊癒仍具感染性,這些嬰幼兒往往還需追蹤其健康復原情形,除了期間可能併發的中耳炎外,這類病人也是成為氣喘的高危險群,尤其是在一歲前感染RSV病毒住院的幼兒,往往在後續的幾年中反覆發生咳嗽喘鳴,於7至8歲及13至14歲時,轉變為氣喘。若是及早治療與預防,將有助於維護呼吸道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