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為靈魂之窗把關

文/馬偕紀念醫院眼科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邱芳儀

早產兒視網膜病變(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指早產兒視網膜血管發育異常的眼疾,對視力預後有深遠的影響。隨著醫療進步,早產兒存活率逐年提高,這些「巴掌仙子」們長大過程中可能面臨各種挑戰,而視力是重要的感官來源,對各方面發展尤為重要,因此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防治是早產兒全面照護中重要的一環。

什麼是早產兒視網膜病變?
正常視網膜血管通常到足月才發育完成。因早產兒未成熟的視網膜暴露於子宮外的環境,使視網膜血管停止正常發育,甚至產生異常新生血管及嚴重併發症。雖然大多數早產兒視網膜病變會自行改善,但若疾病惡化時未能及時發現治療,嚴重將導致失明。

低出生體重、懷孕週數小、需長時間或高濃度氧氣治療的早產兒,其產生嚴重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的機會較高。其他高風險因子包括︰呼吸窘迫症、輸血、敗血症、腦內出血、心臟疾病或體重成長緩慢等。

檢查時機及病變區域與嚴重度
早期病變無法通過外觀察覺,必須依賴眼科醫師進行專業的視網膜檢查。一般而言,出生體重低於1500克、孕齡小於32週、有相關風險因子或病情不穩定的早產兒,都應接受篩檢

通常在出生滿4週、或是矯正年齡滿31週時(擇兩者較遲者)接受首次篩檢,再根據結果決定後續的追蹤與治療計畫,直到視網膜自行發育完成或經過治療病變消退成長穩定為止。

依據發育順序,視網膜血管的生長範圍應由中心區域(第一區)長至顳側外圍(第三區)直至發育完成。若產生病變則依嚴重程度由輕到重分為五期,第四、五期為併發視網膜剝離的晚期疾病。另外,各期病變皆可能併發「後極部視網膜血管異常擴張扭曲(Plus disease)」,是病情加重且加速惡化的重要指標。


▲檢查用小兒張眼器

治療與長期追蹤
多數早產兒視網膜病變為第一、二期之輕度變化,其中八至九成不需治療會自行消退。若為第三期病變程度嚴重或有Plus disease表現,則需儘速接受治療以防止視力喪失。

傳統上的標準治療為視網膜雷射,若能在適當時機治療,約九成可防止病變惡化。近十多年來,眼內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anti-VEGF)藥物注射逐漸被廣泛應用,其對視網膜直接傷害較小,在許多研究中展現不亞於雷射治療的成效,尤其對視網膜生長範圍短小(第一區)合併Plus disease者,預後可能優於雷射,但治療後復發機率較高、追蹤期較長。

即使及時治療,仍有少數病人會復發或惡化至第四或第五期(視網膜剝離),需要接受侵入性手術(如玻璃體切除或鞏膜環扣扣壓手術)使視網膜復位。多數病童手術後雖不至於完全失明,但未來視力發育與視覺功能必然大受影響,後續併發症亦較多。

即使早產兒視網膜病變自行退去或治療成功,早產兒在成長過程中仍有較高比例發生斜視、弱視、近視、青光眼、晚期視網膜剝離等眼科疾患。因此在嬰幼兒階段仍需定期眼科檢查,由不同專長的眼科醫師共同照護,以及早發現並處理相關問題。

眼科視網膜科主治醫師邱芳儀:
台北門診時刻表↓
https://www.mmh.org.tw/register_single_doctor.php?depid=70&did=1076&area=tp
台東門診時刻表↓
https://ttw3.mmh.org.tw/doctor_view.php?depid=45&did=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