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頸癌與陰道菌群

文/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婦科癌症學科主治醫師林鈴

根據衛生福利部112年女性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子宮頸癌排名第八,其形成主要與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有關。近年來對於子宮頸癌的預防與篩檢,因人類乳突病毒疫苗及人類乳突病毒檢測的發展,而有重大突破。世界衛生組織也為消除子宮頸癌,訂定在2030年達到每十萬人僅有四人以下患有子宮頸癌的明確目標。

女性一生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機會為80%,而並非所有感染者會進展為子宮頸癌。其中,僅有一成的患者會有持續性的感染、有0.6%會發展成子宮頸癌。近期的研究發現,持續性感染的患者,除了與患者抗病毒的免疫力有關,患者的陰道微生物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

陰道內一到四毫升的液體中,有高達十的八至九次方的細菌。這些細菌對於保護陰道黏膜,免於感染及維持生理平衡有著決定性的因素。在菌落多樣性低且以乳酸桿菌為主的陰道環境中,這些細菌分泌了抗微生物肽,彷彿形成了一道牆,保護著黏膜。

當陰道菌群出現失衡,菌群變得多樣化且有較多的厭氧菌時,這道保護牆就會失效,此時的陰道內酸鹼值不僅偏高,促進發炎的激素及活性氧化物質上升,致癌代謝物也同樣增加。這些改變,提高了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及持續感染的機率,也增加子宮頸上皮病變及癌化的機率。

目前文獻將陰道菌群主要分成五種社區型態,其中第一型社區型態是捲曲乳酸桿菌。捲曲乳酸桿菌對於維持陰道細菌群的平衡,扮演最重要的角色。乳酸桿菌藉由乳酸的產生,維持陰道的低酸鹼值,避免其他菌株的滋生,維持陰道壁的完整防線。第二與第三陰道菌群社區型態分別是格氏乳酸桿菌與惰性乳酸桿菌。其中,惰性乳酸桿菌被證實會提高高風險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與子宮頸癌的機率。

影響陰道菌群的因素有許多,包含飲食、營養、肥胖、荷爾蒙、老化、代謝、基因、藥物、抗生、生活型態、免疫功能等,高油脂的食物或高糖分的飲食,以及肥胖皆與陰道感染息息相關。

當雌激素降低時,陰道菌群則會有較少的乳酸桿菌及較多的厭氧菌。過去的研究發現,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陰道中,陰道菌群的多樣性增加,乳酸桿菌的佔比減少。在持續有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或進展到子宮頸上皮病變的患者之陰道菌群,是以第四型陰道感染產生的厭氧菌為主,如陰道加特納菌、巨球型菌屬、普雷沃菌 屬、斯尼斯菌等。

為了進一步探討,子宮頸細胞感染到人類乳突病毒後,到進展成子宮頸癌的過程,其陰道菌群扮演的角色,我們建立了陰道子宮頸自然腫瘤的動物模式,以此模式來研究陰道菌群在子宮頸被感染人類乳突病毒的前後,對於子宮頸癌進程的影響,以期找到感染後進展的癌症之機轉,並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