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偕醫學院舉辦《馬偕偉業 由 我傳承 最後一哩路有咱同行》

文/編輯部

2022年適逢馬偕博士來臺150週年,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於2022年3月至8月特別展出「馬偕150世代傳承:從臺灣到國際-時空阻擋不了的愛」,並自同年10月起至今陸續至新北市淡水區公所、新興國小、淡水國中及三芝國小等單位展出,深獲大眾好評。

今年的展出計畫由馬偕醫學院承辦,適逢馬偕醫學院十五週年校慶,於3月20日至6月28日在多功能活動中心藝文中心展出,別具傳揚馬偕博士精神之意義;主題為:「馬偕偉業 由我傳承 最後一哩路有咱同行」。

為使全體教職員生更加了解此展之精神與意義,特別邀請展覽策展人柯設偕文化推廣執行長王意晴老師於開展前蒞校演講,講述馬偕博士第三代及第四代柯設偕與柯威霖父子的生命歷程以及馬偕後代對臺灣這片土地的奉獻與無私之愛。

馬偕飄洋過海來臺,在淡水落腳,幫人拔牙、設立偕醫館、又辦學設立牛津學堂和女學堂、在北臺灣走遍各地傳福音,這些大家耳熟能詳關於馬偕的故事至今依舊傳唱。然而,故事並不只在 150 年前,馬偕的後代仍舊在名為福爾摩沙的這塊土地上用力的以生命寫下動人的篇章。

世代傳承
馬偕博士與張聰明小姐婚後,育有兩女一子,次女偕以利和馬偕的學生柯維思成婚,其獨子即是柯設偕,而柯設偕與蕭美玉小姐的七名子女中,排行老二的柯威霖便是這次王執行長分享的主角之一。跨國又混血的馬偕一家而言,在加拿大他們不被看作為加拿大人,但在臺灣他們也不被認為是臺灣人。看似如此尷尬的一家人,對臺灣的愛與認同卻是比任何人都更深刻。

王執行長分享時說到,今日我們所熟悉關於馬偕的相片,許多都是由柯維思所拍攝記錄,馬偕博士不只徒步到許多地方傳講福音、在講堂裡授課解惑,他也寫下當時的所見所聞,記載對臺灣的認識與了解。而柯維思則用照片記錄了馬偕走過的點滴以及當時社會的風貌。這些文字與照片亦都成為臺灣歷史上珍貴的紀錄。 馬偕第三代的柯設偕是日治時期臺灣帝國大學(現為國立臺灣大學)第一屆史學科的學生,在多數為日本學生就讀的帝國大學,柯設偕是當時少數的臺灣學生之一,更是當時歷史系唯一的臺灣人。

畢業後回到淡江中學教書,守護家族傳承的產業。他經歷過日治時期也走過國民政府來臺的各種動盪,經歷政黨輪替被脅迫甚至牢獄之災,但也曾因其文筆而曾被邀請為用文字推廣臺灣鐵道觀光的推廣者,他美麗的文采也成為臺灣鐵道歷 史中重要的鐵道文學。

即使經歷各種顛沛流離和家人離世,柯設偕仍用他的生命愛著這塊土地,他的兒子柯威霖也承接了這份心意。時空阻擋不了的愛1927年出生的柯威霖,在淡江中學的八角塔出生長大,從小看著父輩、祖輩及家族為這塊土地的付出和真實的信仰生命。他和父親柯設偕一樣,成為了臺灣大學的學生。並也回到淡江中學教書,甚至出版第一本淡江中學的校史書。柯威霖高考合格後,原本帶著開飛機的夢想,卻因為只會說日文和臺語,不會說中文而被指派去駕駛火車。因此,他開過許多行駛過淡水的火車,也對火車的架構和運作瞭若指掌,其中他最愛的為CT系列之火車。

然而,當時的他並不以駕駛火車為傲,甚至也不願讓身旁的人知道其職業。直到 去了美國,看見父親柯設偕所帶的東西,都是當初他記錄臺灣火車鐵道的文章時,才感受到或許父子倆都在臺灣鐵道公司上班就是上帝奇妙的安排。

柯設偕用文字記錄臺灣鐵道之美,柯威霖則用畫筆畫出臺灣鐵道的風情。他們的經歷和所做,都成為臺灣鐵道歷史的重要見證。原本,柯威霖在臺灣是一位開火 車的司機,但日後到加州理工學院攻讀碩博士,進而成為一位發明家與科學家,更踏進美國NASA,在火箭的製造及各樣的發明上皆有重要貢獻。其中對於火箭防熱磚的提升,據說是柯威霖在臺灣看見鶯歌高溫製陶時的經歷而研發。他不只是一位科學家和發明家,亦是一位畫風細緻又精湛的畫家,及擅長以文詞表達情意的文學家。

從小就喜歡畫畫的柯威霖不只曾得過獎,也在年輕時用畫勾勒出當時臺灣社會的樣貌。淡水的雨景、牛耕田的景色,這些畫也成為日後在美國,對於離鄉背井的柯威霖來說,得以安慰內心對臺灣的思念與鄉愁。他不只有許多生活上的寫生,也記錄下在鐵路局工作看見火車行駛在臺灣不同地方的身影。

在柯威霖年邁之時,曾和王意晴執行長說,自己除了繼續為上帝做工,他也想用剩下的時間表達對臺灣這塊土地的愛。他在臺灣生長之後離開到美國,一生經歷過波折但不失去盼望,又將自己畢生的專長貢獻給這個世界與臺灣,最終葬回了他所思念與所愛之地方。

馬偕和他的家人們用他們的生命,跨越一個半世紀不斷地訴說著這份不容易的愛。今日聽聞的我們,或許也能帶著這份感動繼續寫下去。讓這份跨時空的愛的故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