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門診護理師陳美玲
周邊血管阻塞性疾病,是一種因為動脈粥狀硬化或一些炎性反應過程,逐漸導致動脈血管狹窄,或因急性血栓掉落,導致肢體血液供應受阻的疾病。此情況主要發生於下肢,症狀包括腿部疼痛、間歇性跛行、膚色改變、潰瘍或疲勞等,甚至可能導致壞疽或截肢。
隨著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抽菸及老年人口數的增加,使得周邊血管阻塞之風險不斷上升。其中,最具診斷標準的症狀為間歇性跛行。大多數病人持續行走一段距離或運動一段時間後,臀部、大腿、小腿後側或足部,會感到程度不一的疼痛,且此疼痛會影響到正常行走,但於休息後疼痛即可緩解,能再次行走。這些腿部症狀往往被當成神經或骨關節的病症而延誤治療,若有上述症狀,可至心臟內科就診,以免延誤就醫。
如果懷疑為周邊血管阻塞,醫師可能會建議進一步檢查,例如踝肱指數(ABI)測試,此為非侵入性檢查,比較腳踝與上臂的動脈壓力,可初步評估血管的情況。另外周邊血管超音波檢查,可以更精確了解血管的狀況。一旦確診為周邊血管阻塞,治療與保健變得至關重要。較輕微的症狀可能需藥物治療,如血小板抑制劑及血管擴張劑,同時亦須控制其他慢性疾病,例如高血糖、高血壓和高血脂。
此外,非藥物治療也相當重要,包括減重、戒菸、戒酒和規律運動等。對於較嚴重的症狀,可能需進行手術治療,如經皮血管腔內血管成形術或血管繞道手術。 總體而言,周邊血管阻塞是需要關注的健康問題。了解此一疾病的症狀、評估方法與治療,關心自己的血管健康,避免延誤就醫而導致截肢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