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資深主治醫師吳孟浩
近接放射治療(Brachytherapy)是將放射源放置在腫瘤或致病區域上、附近或內部,以提供高度局部化的放射治療,是一種常見於治療多種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放射治療。
此治療的獨特性在於能在極短距離內提供高劑量的輻射,與體外放射治療相比, 近接放射治療能夠更精確地針對腫瘤進行治療,同時最大程度地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害。
治療通常以門診形式進行,為患者提供更直接、便捷的就醫環境。根據放射源的放置方式,體內近接放射治療可分為兩大類:組織間插 植式與接觸式。組織間插植式為放射源直接置放於靶區組織內,如:前列腺或乳腺。
接觸式是將放射源放置在靠近靶區組織的體腔中,像是子宮頸、子宮或陰道。體內管腔如:氣管、食管(食道)。外部如皮膚。放射源亦可置於血管中,以治療冠狀動脈支架內再狹窄疾病。
執行近接放射治療
首先,醫師會制定治療計畫,包括放射源的選擇(在本院使用高劑量率的銥 -192)、放置導引管的種類與形狀、設計射源的位置與停留時間等。在治療過程中,醫師會使用影像學技術確定放射源的位置,利用電腦運算出治療區域內的劑量分布,調整射源停留的時間,並計算出正常組織在特定體積下接受的劑量,由電腦控制在自動化的機械系統下,將射源導入計畫位置後,給予治療以確保放射線能夠準確地照射到腫瘤組織(此稱為後荷式治療)。
這些放射源釋放出高能量的放射線,直接作用於腫瘤組織,將腫瘤細胞的DNA損壞,從而達到治療效果。傳統的近接放射治療為X光定位,醫療團隊只能利用2D 平面圖像做參考。
近年來,進展到使用三維(3D) 立體影像掌握射源分布計算與腫瘤之間的關係。三維(3D)近距離放射治療則採用CT、MRI等影像導引,準確計算和清晰顯示射源、病灶與毗鄰健康組織的立體關係與照射量的立體分布,有助於精確地調校射源之位置,從而取得更理想的治療效果。
近接放射治療廣泛應用於多種癌症的治療: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為近接放射治療的主要應用領域之一。由於前列腺位置深且接近其他敏感組織,近接放射治療可有效提供局部治療,同時讓輻射對周圍組織的影響最小化。
早期淋巴腺轉移之低風險的前列腺癌,單獨使用永久植入式治療即相當成功,但隨者體外強度調控之放射治療技術的改進,以及四度空間立體定位準確度的提升,加上此種療法只需治療前列腺範圍且容易定位,因此逐漸被體外放射治療取代。
子宮頸癌
對於子宮頸癌患者,近接放射治療可直接針對腫瘤進行局部治療,降低輻射對周邊組織的損害,同時提高治療效果。不過,與前列腺癌不同的是近接放射治療的範圍區較大,不建議以體外放射治療取代。因此目前在子宮頸癌的治療中,近接放射治療仍是提高治療區域劑量的必要方法。
經由廣泛性子宮切除手術後,若是高復發風險患者,除接受術後局部體外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外,還需於陰道殘端區給予3~6次的近接放射治療,可明顯降低局部復發率與提高長期存活率。
對於無法手術的較晚期子宮頸癌患者,局部放射治療合併化學治療,與5~6次的近接放射治療是目前標準之治療形式。近接放射治療的做法,則會依治療的範圍不同,採用不同的內置管之設計。
乳腺癌
在嚴格條件下的早期乳腺癌,針對手術切除的空腔區域,提供小範圍的高單次輻射劑量與較少次數的近接放射治療,以減少放射治療的時程與輻射對正常組織的影響,降低乳房未來纖維化的機會。
研究結果顯示,此種近接放射治療方式無論用組織間插植式、氣球式導管或電子射線手術中的接觸式,皆有機會部分取代術後全乳輔助性體外放射治療,但其使用的時機則須與相關科別做完整討論。
其他癌症
包括肺癌、氣管癌或食道癌等,可利用其腔室放置導管,將輻射源導入腫瘤區域或附近,以治療腫瘤產生的出血或阻塞症狀,皆有治療成效,但放置導管的技術較為複雜且治療劑量的分布不易達到理想狀況,因此以緩和症狀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