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角鏡下的放射腫瘤科

文/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榮譽主治醫師賴允亮

放射治療屬於非侵入性的癌症治療方式,俗稱「電療」,但在治療過程中,病人不會有觸電或其他異常的感覺。

放射治療可作為腫瘤復發或無法開刀的「拯救性治療」,亦可用於手術前縮小腫瘤,或手術後加強效果的「輔助性治療」,更可對轉移性腫瘤做疼痛症狀緩解的「緩和性治療」。隨著癌症的治療利器不斷推陳出新,在近期許多報章媒體中, 也可看到癌症放射治療的設備似乎進入了軍備競賽的時代。

不論是螺旋光子刀(TomoTherapy)、電腦刀(CyberKnife)、加碼刀 (GammaKnife),皆是以立體定位的原理,配合影像導引系統,將極高能量的放射線對準腫瘤,配合形狀各異的腫瘤而有不同的放射線進入之方式,以避開重要組織與器官,將正常組織受到的傷害降至最小,並且達到如手術般縮小甚至清除腫瘤的效果。

到底什麼「刀」最好?

各種推陳出新的武器,對於醫師來說只是一項工具。要達到真正的療效,需要好的治療計畫與團隊的用心,並依照不同病人的身體狀況,研擬適合的治療方式。病人應選擇最適當,而不一定是最貴、最新的治療,以免花錢又傷身;治療團隊不應只負責放射治療的療程,對於治療前的解釋與衛教、因治療產生的症狀處理,以及後續的追蹤與支持治療,都應有全程與全人(身心靈)的照顧。

疾病治療如同前線作戰、炮火猛烈,因此後援補給也應充足完備。又如同人力車之兩個輪子,若只有單邊的輪子轉得快,另一邊的輪子速度跟不上,甚至無法運作,這台車不僅無法穩定向前行駛,甚至可能因此翻車。這就是「抗癌」與「支持性治療」必須同時並進、相輔相成的重要理念。

治癌固本、雙輪並行

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有專責的病房,能夠收治病人住院,為全國少見。雖然放射治療時間短又是局部治療,但隨著病人原本疾病的影響、體力的衰退、免疫力的改變、同時合併其他口服化療藥物或標靶藥物的作用,有可能出現常見的疲累、虛弱、食慾不佳、腹瀉,或是治療部位腫脹疼痛等反應。

當類似情況發生時,可由醫師評估收治於病房,進行支持性治療,緩解各種急性或難解的不適症狀。住院病房也與多專科一同合作,並有營養師、復健師、心理腫瘤等專業的會診,既不會耽誤原本療程,亦不會耗盡身體的能量,這樣才有力氣繼續完成癌症治療。

由於放射腫瘤科病房結合癌症治療與支持緩解的特色,獲得國際歐洲腫瘤學會(ESMO)的肯定認證,表示馬偕跟上國際癌症治療的理念與對病人照護的價值。 放射腫瘤科與本院中醫部合作開設中西醫整合門診,亦在放射腫瘤科的門診區設有中醫門診,讓有需求的病人能方便看診,以正統中醫藥固本培元、調理體質、增強元氣,避免坊間求診聽信偏方。

放射腫瘤科團隊醫師也主持了多項新藥開發與臨床試驗, 有從牛樟芝萃取的「馬偕一號」和「馬偕二號」,以及獲得衛福部核可,用於改善癌因性疲憊而萃取自黃耆有效成分的植物新藥。這些都為了讓病人在療程中能維持穩定的身體狀態,甚 至在完成治療後也能儘速恢復原有的生活品質。


▲放射腫瘤科病房獲得國際歐洲腫瘤學(ESMO)認證肯定。

癌症治療多元新趨勢

除了放射治療,本科2015年即引進可以局部、深層加熱的熱治療儀(Thermal Therapy),帶入癌症治療的整合性醫療服務。利用加熱引發休克蛋白,進而引發活化免疫反應。加熱也會使腫瘤內氧氣增加,提升放射治療與化學治療的成效,因熱治療非屬放射線,臨床人員可詢問病人適應程度,並依情況隨時調整溫度。

其他治療趨勢,像是放射治療合併免疫治療,強化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反應,不只能讓接受放射治療的部位縮小,連其他部位的病灶亦同步縮小,出現遠端效應(Abscopal Effect)。對於高齡化,甚至超高齡化的社會趨勢,老年癌症醫療的發展更趨重要。

放射腫瘤科計畫結合老年醫學科,對於高齡者的治療進行全方面的評估,量身訂做兼顧安全與效益的癌症治療。癌症,因為醫療的發達,未來可能逐漸成為一種慢性病的形態。

我們以病人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為病人計畫最適當的治療方式,從診斷初期、 治療期間、療程結束的追蹤,都有不同面向的全人全程照護系統,為了就是減少病人和家屬的痛苦與煎熬。能夠過得舒適、活得平安、走更長遠的路,是我們一起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