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海嘯還是人口紅利?關於長者的醫療決策

文/馬偕紀念醫院老年醫學科主任曾祥洸

註:人口紅利老年醫學科所提及的人口紅利, 指65歲健康的長者依然能創造出經濟價值。

隨著臺灣社會高齡人口持續攀升,我們應視為銀髮海嘯而憂心忡忡,還是看作人口紅利,成為未來新希望?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2022年公布之人口推估報告,我國2025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因此,每年增加的高齡人口會形成銀髮海嘯或人口紅利,重點為政府醫療思維的轉變。

在醫藥公共衛生先進的2023 年,平均壽命延長加上新生兒出生率降低,而邁入高齡社會。在增加的長者中,有人身強體健,累積畢生專業與經驗,成為家中之「寶」;相反的有許多年長衰弱人口,可能對家庭社會造成衝擊。以現行專科醫師的看法,把單一疾病為導向的片段式照護模式,轉變為以「全人」為主的整合照護,才是符合超高齡社會的需求且具成本效益。

加拿大老年醫學學者羅克伍德(Rockwood)使用臨床衰弱等級(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把65歲以上的年長者分成九種樣貌,再對照臨床經驗,將九種樣貌的長者劃分為紅綠燈之三種概念,幫助家屬、臨床與醫學教育人員了解三種燈號長者之照顧與醫療建議。

綠燈CFS1~3為綠燈區,此區的長者身強體健、行動自如,具有生產力、經濟力與消費力,亦是社會與家庭的資產,可視為人口紅利。增加此部分的長者是社會人口、衛生福利政策的目標。

黃燈CFS4~6為黃燈區,長者行動需人攙扶、使用輔具,以及患有慢性病。此區的長者是老年醫學科服務與努力的目標,藉由周全性老年醫學評估導入5M(what matters、medication、mobility、mentation、meals)介入,希望讓長者逆轉回前一階段,或是延緩至紅燈區的速度。老年醫學科團隊會視長者的需求結合臨床藥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臨床營養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宗教關懷師、社工師與出院準備護理師的團隊,提供「全人」的醫療照護。

紅燈CFS7~9的長者是使用醫療資源、社會服務、家庭照護、長期照顧最密集的一區,易造成銀髮海嘯。而馬偕紀念醫院老年醫學科啟動「醫病共享決策」,醫療目標依長者的「支持緩和醫療指標工具(Supportive & Palliative Care Indicators Tool,SPICT)」為陰性或陽性而有不同。

SPICT 為陰性的長者,會以老年周全性評估、急性疾病控制,以及5M的介入,積極幫助長者逆轉回黃燈區。在急性疾病控制後,銜接衰弱高齡急性後期照護(Post-Acute Care,PAC),特別針對滿75歲以上、臨床衰弱等級CFS5~7、腎功能不全第三期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失智者或巴金森氏症患者等,以二週最多二十次的密集復健,讓長者儘早恢復生活功能與行動能力。

SPICT 陽性的長者,一年內死亡率約50%,此時要考慮積極救治,或考慮長者及家屬的意願,以有尊嚴、安寧緩和的方式讓家庭預備善終。老年醫學科集合跨領域醫療團隊召開「安寧緩和醫療會議」,進行安寧醫療與預立醫囑的協助,和家屬共同評估決策,視長者的情形判斷是否由安寧緩和團隊共同照護,並於下次疾病發作惡化時由安寧緩和團隊接手,以緩和醫療方式,讓長者的生活品質提升, 減少遺憾,完成心願,有尊嚴地與親屬道別。

臺灣將於 2025 年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如何讓每年增加的長者繼續成為人口紅利,而非銀髮海嘯,亟需政府在醫療思維、政策與社會共識中,多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