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有智慧的人生老師

文/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內科資深主治醫師施慧瑄

與聶梅珍醫師的緣分,從實習醫師開始。還是醫學生時,學長姐把聶醫師當成「超級賣點」強加推薦:內科有專門教學的外國醫師,高鼻子、灰頭髮,而學生們總是收穫滿滿。

聶醫師總在排定的時間準時進病房,問我們最近是否遇到有趣或難懂的病例,於是帶著大家去關照病人。在床邊時,聶醫師會先自我介紹,詢問病人是否願意當我們的老師,讓我們諮詢病史及做理學檢查,再確定病人慣用的語言,解釋若與學生們說英文,純粹方便討論,並非不讓病人知道詳情。其實聶醫師「講臺語馬ㄟ通」,遇到說臺語的患者,會事先告訴患者「挖講臺語沒輪轉,請你原諒」; 冬天做身體檢查時,她會先把手搓熱,提醒病人自己的手比較冰,希望不要介意,或是在檢查前先與患者說明檢查的項目,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聶醫師是個體貼患者、細心溫柔的好醫師,也是時時以身作則,教會我們須從小細節都要替患者著想的好老師。

聶醫師的床邊教學,從來不會先問我們最終的診斷是什麼。她會直接帶我們去看病人,詢問病史及做理學檢查,再回到討論室,並詢問我們在床邊收集到的資訊,想到哪些問題、想做哪些檢查來證實。若想法很有邏輯,能順利地完成結論,聶醫師總不吝嗇地誇獎:「Excellent!」若說錯了,也不會直接否定,而是繼續問原因,有什麼方法可以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透過良好的溝通討論,我們都 能從中自我修正、不怕犯錯。

遇到彼此都不會的醫學問題,聶醫師會誠實地告訴我們她也不清楚,於是會跟大家一起查資料、找答案,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很安心的說出自我想法並活躍思考。後來才明白這就是「問-說-問」技巧,也可應用於跟病人的會談,比如向癌症患者告知壞消息時,能讓病人安心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患者肩並肩對抗病 魔。

另外,次專科的英文討論會,聶醫師除了糾正我們的發音,還教導正確的醫學說 法。例如:analysis、hemodialysis、endoscopy的重音在第二音節;呼吸音是breath sound而不是breathing sound;敲背會疼痛的英文是punch tenderness,非 knocking pain。

聶醫師時常提醒我們,看病不要只著重在疾病或單一器官上,而忽略了病人本身,要思考此疾病是否跟其他器官或系統發生關聯,因此,更須做詳細的病史詢問及完整的身體檢查,去收集夠多的資訊,才能幫助我們有正確的思考路徑,而不會以管窺天,更不能過分依賴各種先進的檢查,忽略了最簡單的雙手,才能與病人做最誠懇的互動。後來,我也跟我的學生說,我們看病人,不能只看「病」,而忽略了「人」,要留意兩者之間的關聯及產生的效應,包括情緒變化、家庭與工作調適等。

2014年聶醫師退休決定回美國,我們辦了餐會,替聶醫師餞行,雖然不捨,但網路無遠弗屆,能夠在社群軟體上聯繫。前幾年,聶醫師罹癌,雖然穩定治療一段時間,但不免要面臨病程進展。最後,在今年5月初安息主懷。在離開的前一個月,她在社群軟體上敘述自己體力變差,右側因腫瘤而疼痛,且因為歌唱鼓動了橫膈膜而加劇病況,讓她明白4月的那場合唱團演出,是她的最後一場。當了一輩子的醫師,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態,也從聶醫師的文字裡,看見了平靜與坦然,她讓每個人做好預備,並訴說這是自然的人生過程,向大家溫柔地道別,一如從前,她教會我們對患者的體貼。

她也不忘感恩照顧她的安寧團隊,也提到她愛的主,信仰堅定,沒有任何模糊與搖擺。她不愧是令人尊敬的老師,到臨終前,依然教導我們在人生最後一哩路的態度:沒有慌張,沒有悲嘆,一路從容。

她是美麗有智慧的人生老師,我 一輩子感念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