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竹馬偕紀念醫院老年醫學科主治醫師蔡文萍
一位94歲獨居奶奶,由兒子帶至急診室,主訴全身無力、疼痛,尤其左臀部的痛,導致今日無法起身下床。進一步追蹤,得知奶奶有反覆跌倒史。最近一次跌倒僅在三天前,發生於家門口外,兒子發現她跌倒後,無法自行爬起,需要被攙扶;當時奶奶還能站著走動,只抱怨左臀部痠痛、頭部無外傷、且無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意識清醒,所以沒有就醫。
然而,從病史中的徵象、詳細的身體檢查與放射影像學檢查的結果,發現多處新舊骨折,使用能評估老年人衰弱情況及功能衰退狀態的臨床衰弱量表(Clinical Frailty Scale,CFS),診斷出奶奶為中度以上衰弱症,且CFS值從5降至7,需住院接受評估與治療。最初的胸部X光檢查,只顯示右側第五肋骨陳舊性骨折;但因有全身疼痛,特別是輕微移動時就痛的情形,故進行電腦斷層掃描檢查,發現左髂骨骨折、部分雙側肋骨陳舊性骨折與T3脊柱壓縮性骨折等。若衰弱高齡長者有多處骨折,應考慮骨質疏鬆症並檢查可能的原因,而奶奶骨質密度檢查結果,腰椎T評分為-3.0(SD)與左臀部T評分為-5.1(SD),因此診斷為嚴重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源自於希臘語,意為「多孔的骨頭」,會導致脊柱中的骨頭斷裂並開始塌陷,因此有些罹患骨質疏鬆症的病人會變矮、無法挺胸站立;常見骨折部位包括臀部、前臂、手腕和脊柱。臀部骨折尤其嚴重,許多人可能無法獨立生活,甚至導致死亡。男女性終生椎骨骨折的風險均為12%,在發生骨折前往往不會疼痛,一旦發生骨折,疼痛感通常會伴隨一生。在臨床上,經常 看見骨質疏鬆症的患者直到骨折後,才發現自己已患有此疾病。
骨質疏鬆症是最常見的骨骼疾病,影響全世界50歲以上三分之一的女性(尤其在停經後)與五分之一的男性。其診斷可以依據「脆性骨折」,指在低能量創傷下所致的骨折,像是從站立高度或以下高度跌落導致,或有時只是咳嗽或撞到某物,也可能發生脆性骨折。另外,也可根據骨礦物質密度來判定。
骨礦物質密度是將其結果與標準值進行比較,標準為平均30歲成年女性之骨髓密度。世界衛生組織所訂定的骨質密度標準,若骨質密度≤2.5,則可診斷為骨質疏鬆症,並需提早預防骨折的發生。建議65歲以上女性以及50~64歲且具有風險因素(包括父母一方髖部骨折)的女性等,需進行骨質疏鬆症篩檢,通常使用雙能X射線吸收測定法(DXA)的低水平X射線來完成。透過檢查可以顯示出是 否有低骨量,指骨骼比正常情況下更脆弱,很可能患上骨質疏鬆症,若及早發現,就能及早治療。
如何改善人體的骨骼健康?諮詢醫師後,會進行適當的檢查,必要時將給予藥物治療。在醫師的監督下,可服用增強骨骼的藥物。飲食上,需攝取充足的鈣與維生素D,也建議定期做負重訓練,以便將鈣吸收至骨骼中。建議規律的運動,比如:提高腿部力量與平衡訓練,透過運動可預防骨質流失,並改善身體協調能力,進而減少跌倒,發生骨折的機會。同時也建議長者定期視力檢查,並確認家中環境是否提供良好的照明,避免發生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