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效延緩慢性腎臟病惡化

文/馬偕紀念醫院中醫部內科主治醫師高晧宇

慢性腎臟疾病指的是腎臟受損超過三個月,並造成功能及結構性上難以復原。高風險族群有(1)糖尿病、(2)高血壓、(3) 高血脂、(4) 心血管疾病、(5) 蛋白尿、(6) 慢性腎臟病家族史者、(7) 代謝症候群(男生腰圍>35吋,即90公分、女生腰圍>31吋,即80公分)、(8) 痛風等疾病、(9) 抽菸族群、(10) 年紀大於65歲者、(11) 平常會服用不明藥物者

在台灣,每十個人就有一個人有慢性腎臟病,但慢性腎臟病早期多沒有明顯的症狀,讓人容易忽略,後期則開始有「泡、水、高、貧、倦」等現象。泡:小便有泡「泡」、水:「水」腫,多見於腳踝、高:「高」血壓、貧:因腎臟功能差造血功能下降,因而「貧」血、倦:「倦」怠。

慢性腎臟病在中醫視為「水腫、腎勞、腎虛、關格(意指大小便不通順)」,為氣血陰陽虛損後造成血瘀、濁毒和水氣之表現,意思是身體機能下降,造成腎臟排尿與清除毒素功能下降,因而造成身體代謝廢物增加。《金匱要略.水氣病篇》指出「血不利則為水」,意即血循差會發生水腫和水濕之情形。正如慢性腎臟病人若因血糖控制不佳導致腎絲球內部壓力上升和腎絲球硬化,造成蛋白尿與腎絲球過濾率下降,造成水腫的情形。

中醫藥物對腎臟有保護效果
以前民眾可能因誤食偏方或草藥,造成急性腎功能惡化,而讓大家誤有中藥會傷腎的印象。根據2015年高雄醫學大學黃尚志教授的研究指出,若慢性腎臟病患者使用中藥者,透析風險下降53%;其他研究更指出,糖尿病患者服用中藥可下降15.4%死亡率,並延遲進入透析的時間。因此請諮詢合格的中醫師,經由醫師診斷後服用符合需求的藥物。

臺北榮總臨床毒物與職業醫學科楊振昌主任在2014年的研究指出,腎臟病前後都有服用中藥的病人,與前後都沒有服用的人相比,死亡率風險降低約0.6倍。而服用中藥有助於穩定腎絲球腎炎患者的腎功能,國內醫學中心研究指出,若是慢性腎臟病stage 3b以下族群,長期使用中藥者,肌酸酐有下降趨勢,腎絲球過濾率則有上升趨勢。

補氣、活血、疏肝為中醫主要治療
針對慢性腎臟病,中醫補氣藥能改善患者之本虛(意指臟腑虛弱),能緩解疲倦,且提升免疫力,避免因急性感染而造成腎功能惡化;活血藥物則能抗腎纖維化並改善局部血循;疏肝藥物則減少交感神經對腎臟的刺激,且能改善其睡眠品質。

此外若心臟功能差、較常喘促者,給予養心氣血藥物來增強心臟功能。若患者本身過度肥胖,以適度的化痰濕藥搭配飲食控制和運動,藉由控制三高降低肥胖帶來的傷害;針灸則能緩解疲倦、焦慮和睡眠障礙,並調控自主神經系統,使之更平衡穩定,如三陰交和足三里等穴道;平時按摩腎俞穴,有緩解疲勞,固腎氣之功效。

臺灣慢性腎臟病患者多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造成,因此除了使用中西治療,還需控制好慢性病並搭配戒菸、運動和飲食控制(少油、少鹽、低蛋白、低磷飲食),戒除吸菸習慣、放鬆心情、避免熬夜、勿憋尿,才能享有「腎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