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林信惠
隨著醫療知識水平提升,大多數人對於三高等慢性疾病都已有警覺,卻常忽略骨質疏鬆症這個慢性的無聲殺手,往往要到骨折住院了,才被診斷或開始治療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為第二大重要流行病
骨質疏鬆症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定的全球第二大重要流行病,僅次於冠狀動脈心臟病。在45歲以上的女性中,骨質疏鬆症所導致的住院時間最長,超過糖尿病、心臟病和乳癌等疾病。約有三分之一的50歲女性在餘生中會發生一處骨折,男性則為五分之一,盛行率相當高。
骨質疏鬆本身並不常有症狀,但會因輕微創傷而引發骨折,其中髖部骨折的老人一年內的平均死亡率高達二成,三成二會臥床,另外四成八需要使用輔具,日常生活需要依賴別人照顧,影響盛鉅。
高風險族群應到醫院檢查
骨質疏鬆是沒有症狀的,因此建議高風險的人都到醫院接受檢查。高風險的因子包括男性超過70歲、女性超過65歲、體重過輕、較早停經、父母有髖骨骨折、長期服用類固醇、因癌症服用荷爾蒙藥物、有甲狀腺或腎臟疾病、類風濕關節炎、抽菸、喝酒、缺乏運動及鈣質攝取不足等。
DXA(雙能量X光骨密度及全身組成分析儀)為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黃金標準,通常使用於腰椎及髖骨之處,其輻射暴露劑量僅有胸部X光的十分之一。得到的骨密度T值可作為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條件,也可放入國際骨鬆基金會(IOF)提供的十年骨折風險評估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預測未來十年骨折風險程度,當十年主要骨鬆性骨折機率達20%以上,或髖骨骨折機率達3%以上時,即為高風險族群,建議以藥物治療。
骨質疏鬆的藥物治療
若是曾經有非創傷性的骨折(跌倒就骨折)、髖骨或脊椎T值≤-2.5、十年骨折風險程度為高風險者,以上任一項符合,即建議以藥物協助治療,雖然目前健保只有給付已骨折患者用藥,但為了避免亡羊補牢,應在骨折前就開始治療。
以藥物而言,市面上有副甲狀腺素、雙磷酸鹽類、RANKL單株抗體、雌激素受體選擇性調節劑及2021年新上市的硬化蛋白抑制劑等藥物。醫師會依據骨密度高低、骨折風險、副作用、價格考量、藥物使用方便性等和患者討論,並共同決策,不論是哪一種藥物,都需要一年以上的治療,不宜隨意停藥,並搭配補充維他命D、鈣,均衡營養及運動,才能有好的療效。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還是治療骨質疏鬆症最大的關鍵,尤其是有高風險因子者,建議至門診與醫師討論診治的方向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