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與不安充斥 精神與心理服務需求增加

文/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方俊凱

2020年冬去春來之際,不知名的肺炎從中國大陸蔓延至東亞各國,曾經度過SARS的我,還天真的想著,大概到夏天,這不知名的肺炎就會結束了吧!然而,隨著世界衛生組織將這肺炎定名為「新冠肺炎」(COVID-19),歐洲、美洲、大洋洲,以至於全世界都淪陷,人們才逐漸意識到這次疫情不單純,難以短期結束。

臺灣在2020年成為舉世公認的「防疫優等生」,這當然與我們在2003年有過SARS的經驗相關,所以我們守住第一波病毒的攻擊。然而,2021年母親節前夕,疫情已經蠢蠢欲動,多數民眾還是覺得我們守得住,哪知變種病毒的攻擊性不容小覷,終於在母親節後的5月15日,臺灣進入全國三級警戒,一直到7月27日調降至二級警戒,臺灣人一起經歷第一次因傳染疾病而驚恐不安的生活。

在三級警戒期間,幾乎所有醫院的住院與門診服務都是降載的,因此醫院將醫療人力分配到其它需要抗疫與防疫的醫療單位,包括我自己,也多次前往社區篩檢站、負壓隔離病房,以及疫苗注射站。但是我沒有預期到,民眾對於精神心理的服務需求居然不降反升。

根據全臺健康保險署的統計資料顯示,無論在馬偕紀念醫院,還是其它醫院或是基層診所,精神科門診求診人數不但沒有像其它各科大幅減少,反而還有上升的現象,而且從三級警戒一開始就有此現象。原來,不只是原本在精神科就醫的病人的持續性需求,更多民眾也因為疫情引發的種種效應,引起諸多情緒上的心理問題,甚至精神痛苦。

有些人無法再工作,有的人工作量暴增;還有突然接到確診,或是被匡列要隔離的人;有等待被篩檢,也有等待被解禁的人;期望趕快打疫苗,以及堅持不接受疫苗的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焦慮與不安,希望藉由藥物緩解焦慮、幫助睡眠。

還好,我們還是有調適的能力,特別是在對通訊網絡科技的高度接受度,讓我們學習了新的生活模式,甚至是就醫模式。

民眾有了新的存活方式,醫療服務亦然,尤其是過去大家不熟悉的遠距醫療,目前也成為日漸成熟的服務模式。時至今日,我也還是有每週一個診次的遠距醫療,提供給無法前來醫院就醫的病人選擇。

究竟新冠肺炎疫情何時才會結束,已經難以估算了,只能祈求人類開始與病毒共存,希望新冠病毒感染變成流感化。但就算如此,我相信經歷過2021年三級警戒,我們已經變得更堅強。

聖經申命記三十三章25節,摩西說:「你的日子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我們一同經歷過三級警戒,也越來越有力量!讓我們一同攜手,走向更有力量的後疫情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