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副院長.馬偕兒童醫院院長許錦城、馬偕紀念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郭立國
馬偕紀念醫院於1967年在羅慧夫院長任內成立全臺灣第一個加護病房,照護重症病人,為臺灣發展重症醫療照護之先驅。1980年時任胸腔科主任之郭許達院長,在參觀美國加護病房的呼吸治療師制度後,回國成立全臺醫院第一個呼吸治療師小組,而臺灣醫界直到2001年才有正式的呼吸治療師考照制度。
加護病房原隸屬於內、外科部,由各次專科主治醫師負責指導,住院醫師則擔任第一線之照護。但因現代重症醫學已快速發展為專科醫療,同時國內緊急醫療能力評鑑也逐漸確立加護病房專責主治醫師制度的要求,因此2002年胸腔內科吳健樑主任及李昭賢醫師成為馬偕醫院率先進入內科加護病房的專責主治醫師,開啟加護病房由專責主治醫師擔任第一線照護的時代。
專責主治醫師全職在加護病房
為進一步強化重症照護品質、提升管理效能、達成永續經營以及發展重症醫學的目標,馬偕紀念醫院於2013年1月31日由當時楊育正院長提出,經董事會同意,於其他臨床科下設立「重症醫學科」,時任外科部許錦城部長規劃並擔任第一任科主任,直屬醫療副院長,負起篳路藍縷的開拓任務,建立完整的體制及架構,奠定良好的營運基礎,接著由內科部侯嘉殷主任兼任第二任科主任,帶領重症科持續不斷的穩定成長茁壯。在兩位巨擘掌舵下,重症科運作逐漸步入軌道,遂在2018年交由科內郭立國醫師接任第三任主任。
現今重症醫學科整合臺北內科、外科、心臟血管科加護病房及淡水內科、外科、神經科加護病房,並將既有加護病房專責主治醫師納入該科編制,進而發展為加護病房專任主治醫師制,按重度級緊急醫療能力評鑑規定,專責主治醫師每週至多可有3個半天可兼任其他醫療業務如門診、檢查診或手術;改制後的加護病房專任醫師,則不再兼任其他醫療業務,白天全職在加護病房內照護病人,隨時監測病情發展,並向家屬做詳細病情解說,是目前全國少數能在加護病房實施專任主治醫師制的醫學中心。目前團隊北淡兩院區共有16名主治醫師(14位專任醫師、2位專責醫師),除了醫師、護理師外,呼吸治療師、營養師、藥師、復健師、社工師、安寧團隊、院牧部及各職系成員,每日均以ISBAR進行資訊化照護團隊交班密切合作,提供危重病患跨領域全方位的支持治療,協助病人與家屬面對壓力與哀傷,以期達成身、心、靈全人醫治之使命。
重症醫學科共有9個加護單位119床,配備有移動式X光機4臺、超音波10臺、葉克膜6臺、經皮心肺輔助器(PCPS)4臺、主動脈內氣球幫浦(IABP)8臺,連續性靜脈對靜脈血液過濾術(CVVH)6臺。平均每7.1床即有專任主治醫師1人,平均每7床即有呼吸治療師1人,負責單位24小時呼吸治療相關業務,平均護理人床比為2.79,高於評鑑標準。
團隊照護下,住院日下降病床周轉率提高
病人剛入住加護病房時,專任醫師會對家屬做詳細病情說明,若因病情複雜或有困難決策時,會召開家庭成員會議做病情解說與醫病共享決策。對於75歲以上老人,同時有三科專科會診需求時,將會召集各科主治醫師、藥師、營養師、呼吸治療師、護理師,召開ICU老人共同照護會議,達成共識後由專任醫師統籌向家屬做說明,歷年來家屬滿意度皆超過95%以上。
自2013年起成立重症醫學科及專任主治醫師制度後,加護病房病人平均住院日自2012年平均6.38日逐年下降至2017年之5.36日,周轉率由2012年4.09逐年明顯增加至2017年之4.55,顯示重症照護資源利用更有效率。重症科且是率先在國內引進皮心肺輔助器又被稱迷你葉克膜(PCPS)的醫學中心,為急性心因性休克的病人提供最新及最及時的治療;以及在COVID-19疫情期間發揮重要功能,號稱救命神器之高流速氧氣鼻管(HFNC),也早在2014年領先於全臺,引進科內使用。在全院同仁一起努力下,重症醫學科所屬的加護病房管理委員會,更榮獲2018年醫策會「國家醫療品質獎」系統類特色中心獎項。
雖然重症醫學科是一個年輕的專科,但全體同仁站在守護病人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上,展望未來,重症科除了全力積極發展與時俱進的重症智慧醫療科技,更要加強病人安全和全人關懷,希望在分秒必爭的危重階段,能以最優質的醫療服務,搶救病人的生命,減輕患者痛苦,並撫慰家屬緊張焦慮的心靈,效法主耶穌愛人救人的精神,承續馬偕博士醫療傳道的精神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