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不是得了口腔癌? 淺談口腔扁平苔癬

文/馬偕紀念醫院口腔醫學部口腔病理科資深主治醫師林弘斌

50歲的許女士因為自覺長時間未癒合的口腔潰瘍,經轉診後至口腔病理科求診,經過病史詢問、臨床以及切片檢查,確診為口腔扁平苔癬。雖然因非口腔癌而暫時鬆了一口氣,但是同時也疑惑為什麼潰瘍持續這麼久還未痊癒呢?

口腔扁平苔癬成因及分類

口腔扁平苔癬是一種好發於40歲以上女性的口腔黏膜慢性發炎疾病,目前認為是一種免疫細胞(T淋巴球)異常的局部自體免疫疾病。導致免疫細胞異常的原因,目前尚無法得知。部分病人在抽血檢查中,可能會發現有血色素缺乏、部分營養素缺乏,以及出現其他自體抗體等狀況。

口腔扁平苔癬依照外觀可以區分為網狀型、丘疹型、斑狀型、萎縮/糜爛型、潰瘍型以及水疱型等六種類型。前三者(網狀型、丘疹型、斑狀型)統稱為非糜爛型,後三者統稱為糜爛型。非糜爛型口腔扁平苔癬以網狀型最常見,而糜爛型口腔扁平苔癬則以萎縮/糜爛型及潰瘍型最常見。

網狀型口腔扁平苔癬主要特徵為無法用紗布或棉棒擦除的白色網狀線條,好發於兩側臨近於後牙區的頰黏膜,也可見於其他口腔黏膜區域。病人通常沒有明顯症狀,或略有表面不光滑及粗糙的感覺。

萎縮/糜爛型及潰瘍型口腔扁平苔癬,則以紅色糜爛或潰瘍的病變,加上其周圍白色網狀線條為其特徵,同樣也以兩側臨近於後牙區的頰黏膜為主要的影響部位,但也會發生於其他部位的口腔黏膜。病灶發生於牙齦時,常類似慢性牙齦炎。

上述兩種型態,病人常有疼痛不舒服的感覺,加上病灶範圍較大、潰瘍不易完全癒合,常是令病人感到擔憂進而求診的主要原因之一。

提防病變 定期回診有其必要

研究者利用系統性文獻回顧及統合分析的方法,整理出口腔扁平苔癬的惡性轉變率大約為1.09%。因此當臨床特徵較不典型,或是以糜爛或潰瘍型的方式表現,甚至希望排除細胞變異等狀況下,切片檢查仍有其必要。

口腔扁平苔癬的治療,依照嚴重程度,可給予局部類固醇藥膏塗抹、口服類固醇錠劑、免疫調節劑,或是局部注射類固醇等處置。若抽血檢查數值異常,也建議同時處理對應的相關病灶。

杜絕病灶 維持生活作息是要訣

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良好口腔衛生,避免過勞與熬夜,少吃太燙或是辛辣的食物。因其仍無法完全排除惡性轉變的可能性,不論有無症狀,建議病人需維持三至六個月定期至口腔病理科回診檢查。◎


關於口腔病理科

口腔病理科又稱為口腔病理診斷科,是口腔醫學的一個分科,目前僅見於部分醫學中心。在台灣,口腔病理科的工作可以分成兩大項目,也就是門診工作與組織病理診斷。

門診工作主要是口腔顎顏面部的病灶鑑別診斷,以及口腔黏膜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常見口腔黏膜疾病包括口腔癌前病變、口腔反覆性潰瘍、扁平苔癬、舌部疾病及其他免疫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在口腔黏膜的表現。

組織病理診斷部分,則是負責檢查及分析臨床醫師從病人口腔顎顏面部切取的病灶組織,並提出主要診斷,以供臨床醫師進一步治療的參考與依據。

若您有任何口腔黏膜狀態的問題,請向馬偕紀念醫院口腔病理科諮詢,共同守護您的口腔黏膜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