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醫學部部主任盧永昌
在社區老人據點中,郭奶奶一派輕鬆向朋友們炫耀著自己新的「跤頭趺」,膝蓋痛已經困擾她多年,持續的疼痛曾經讓她連出家門都很困難,現在換了人工膝關節,不但能重新參與聚點活動,最愛逛的菜市場自然也是每天報到啦!
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負責腿部的彎曲與伸直,由股骨、脛骨、髕骨結合而成,骨頭間有關節軟骨保護骨頭,使關節容易活動。而歷史悠久的關節炎疾病是常見導致膝關節疼痛和失能的主因。其中,常見於中老年族群的退化性關節炎為軟骨磨損引起,常發生於身體承重的膝關節及髖關節。可依照軟骨磨損程度及骨刺生成程度將退化性關節炎分為五級(0至4級),初期可先用藥物、復健治療,運動及減重控制,當膝關節出現嚴重疼痛症狀影響活動,且無法使用其他治療方式緩解時,便可藉由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來改善疼痛、重建關節功能。
不同的人工膝關節置換方式
然而膝關節怎麼換?常常是門診中病人與家屬拿捏不定的問題。臨床上會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症狀與需求,量身打造適合的治療方法。「盡量保留自然的健康膝蓋」是現今普遍的治療概念, 若是年輕、關節炎級別尚屬輕度的族群,可考慮採取高位脛骨截骨手術(High Tibia Osteotomy, HTO),透過切除部分脛骨,再將骨頭補入缺口,達到減緩單側關節壓力、減輕疼痛的目的,病人術後仍可使用自身的關節。
若是內側或外側有單一邊磨損厲害,或是年紀較輕、首次置換人工膝關節之病人,可考慮接受單膝人工關節手術保存較多的自身健康骨頭組織。
相較於全人工膝關節約需15 至20 公分的傷口,此術式經由6 至8 公分的小傷口移除膝關節單邊受損部分,放入植入物,不僅手術時血液流失量少,疼痛程度較低,並且術後膝蓋的彎曲幅度以及復原速度都更為增加。臨床統計發現,單膝人工膝關節手術成功率高,可延緩甚或避免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必要。
全人工膝關節是依天然膝關節型狀、構造及功能設計的假體,由醫療級金屬及聚乙烯製作,包含人工股骨、人工脛骨、塑膠墊層與臏骨元件,使用骨水泥黏著於骨頭及人工關節間固定,取代原來關節表面。手術時先取下磨損的骨頭,將組件裝上固定,醫療團隊會測試關節鬆緊度與腿長後完成。
許多人會詢問:人工關節應該要選擇健保或自費?其實目前健保通過的醫材墊片使用期限可長達10 至15年,耐磨能力相當好,文獻統計自費耐磨墊片使用期限可能比健保更長久,民眾可依自身經濟狀況決定。
人工膝關節需要再置換的原因近年來,隨著人工關節設計的改良以及手術方式進步,人工關節再置換率持續下降,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再置換的原因有三,其一為「人工膝關節鬆動」。可能由於墊片磨屑造成骨融蝕形成,但是在手術過程中,醫療團隊即會針對術後關節穩定度、骨骼排列等進行詳盡的考量,輔以精準的瞄準工具與醫材進步,已大幅降低發生機率。
另一原因為「感染」,感染可分為術中感染及病人本身造成感染。由於現今手術室皆以高規格進行感染控制,一般裝設人工膝關節的病人可不必擔心術中感染問題。但若病人本身罹患有共病如糖尿病或其他造成免疫能力下降的疾病,仍須小心預防。
第三為「人工膝關節附近骨折」,多發生於罹患骨質疏鬆症的長輩。目前對於有骨質疏鬆症狀的病人,多會給予鈣片、骨質疏鬆症藥物等處方,以降低因假體周圍骨折需要二次手術置換人工膝關節的機率。
提醒置換人工膝關節的病人,平時多注意個人衛生,若是罹患有共病如糖尿病、類風濕疾病,或需要長期使用類固醇藥物等,應更加注意。返家後除了正確運動復健、定期回診,遇上拔牙、感冒等疾病時,須先告知醫師有置換人工膝關節,以便提前處置、預防感染。
醫病共享決策 幫助您選擇
面對裝置人工膝關節的多重多元術式, 為了讓病人更加了解自身情況與選擇,骨科醫學部設計出一套完整的醫病共享決策手冊(SDM),透過比較表格,逐一幫助病人釐清自己希望就醫希望改善之目的與程度,並與年齡、經濟狀況等一併考量,選擇適合自己的治療方針。還收錄馬偕紀念醫院設計符合術後各階段的復健運動,提供影片教學及說明,連結營養團隊建議與長照資源資訊等,期盼能幫助病人順利保膝。◎
骨骼疾病及關節重建科
本科治療重點包括退化性關節炎、創傷後關節炎、自體免疫性關節炎、骨腫瘤、軟組織腫瘤、骨感
染及骨髓炎。重點手術包括各式人工關節置換手術、人工關節置換再翻修手術、訂製型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骨腫瘤及軟組織腫瘤切除手術以及膝關節截骨矯正手術。針對疾病的不同嚴重度及病患的不同年齡層提供相對應的手術治療方式,並藉由共享醫療決策(SDM) 的實施,讓病人能夠充分了解並自行決定自己的治療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