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經痛要人命 正確診斷有助治療

文/編輯部  諮詢/馬偕紀念醫院骨科醫學部脊椎骨科主任張定國

老蔡是位退休客運司機,辛苦了大半輩子,正是準備遊山玩水的年紀,沒想到近期左大腿開始痠麻不已,有時休息一下可以緩解,嚴重時連走路都成問題,沒幾步路就得在人行道花圃邊坐著暫歇一會。復健診所說,老蔡是得了坐骨神經痛,但是復健了一陣子情況還是沒有改善……

根據統計,約有一半的成年人表示有下背痛的困擾,當下背痛不僅是單純的「背痛」,連單側或雙側下肢也出現痛、痠、麻等症狀時,就要懷疑是不是演變成大家耳熟能詳的「坐骨神經痛」了。

坐骨神經位於腰部下方,一路經臀部往下肢延伸,當坐骨神經受到壓迫,便會出現不適症狀,每人臨床表現不同,無論是坐、躺或走路時,皆有可能會出現。

坐骨神經痛的成因

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原因相當多,包括椎間盤突出、腰椎狹窄生成骨刺及脊椎滑脫等,當病人來到診間就醫,醫師會經由詳細的問診、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等,排除臨床症狀相似、但是由於腫瘤、細菌感染、骨質疏鬆等疾病,以確認病人不適的原因。

透過問診,醫師會詢問是否有特定姿勢造成或緩解疼痛、疼痛的連續性等等;再來進行理學檢查,檢查神經反射、肌力是否正常;另外視病人情況,也會以X 光檢查骨骼結構以及進行神經傳導檢查;若有需要,則再進一步進行核磁共振攝影、電腦斷層掃描等。

詳細的診斷步驟主要功能在於辨認病人疼痛的原因與神經壓迫位置,若是影像學檢查結果與病人臨床症狀吻合,則進行手術治療時才能有較好的效果,因此找出哪一節脊椎是造成疼痛的主要原因非常關鍵。

保守治療

一般來說,發生坐骨神經痛時可先選擇保守治療,包括服用止痛藥與熱敷、牽引治療、肌耐力加強等復健治療,或是可在被壓迫的神經周圍施打止痛針、神經阻斷術、熱凝療法等,此階段除了脊椎專科醫師可治療之外,有時也會轉介至復健科、疼痛門診等共同照護。

有不少病人非常樂意接受保守治療,甚至希望透過推拿整復等方式就能舒緩下肢痠麻的症狀。若是引起不適的原因為肌肉緊繃、姿勢不良等,或許可以透過肌肉筋膜的調整改善症狀;然而若是痠麻的症狀是來自於神經壓迫而未處理,長期壓迫神經,造成神經壞死,除了疼痛難耐,嚴重時可能還會導致下肢無力、肌肉萎縮、跛行、大小便失禁等後遺症,影響生活作息與社交生活。

因此,罹患坐骨神經痛的病人,若是保守治療2 至3 個月後症狀並沒有改善或有嚴重的神經壓迫症狀,則仍建議尋求脊椎專科醫師進一步檢查,進行手術治療,可避免長期服用止痛藥物及對神經產生進一步傷害。

手術治療

以手術方式解決神經壓迫,主要原理為移除骨刺、椎間盤等造成神經壓迫的部位,達到減壓的目的。若是除了脊椎狹窄之外,合併有脊椎不穩定的情形時,則須進行骨融合手術,放置骨釘與支架穩固脊椎。

目前常見有兩種手術方式,其一為傳統手術,視需要進行手術的脊椎節數數量,每節約有3 至5 公分的手術傷口,術後觀察2 至3 天即可出院,可依據病人恢復狀況穿著背架穩定背部;其次為微創內視鏡手術,透過1至2 個1 公分左右的傷口即可完成。

內視鏡手術方式擁有傷口小,恢復速度快等優點,但有部分耗材為自費醫材,除了視個人病情選擇適合的手術方式之外,也須考量個人經濟狀況選擇。

隨著神經導引系統導入手術過程,已降低術中造成神經受損的機率,然而脊椎手術仍然具有一定的風險,在選擇各種治療方式前,都應與脊椎專科醫師進行充分的討論。

對於壓迫部位明確、症狀明顯的坐骨神經痛患者,約有高達九成的比率在術後會感覺到明顯的疼痛改善;神經壓迫嚴重,或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病共病的病人,其手術效果就相對減弱。有部分慢性疼痛成因較為複雜,除了物理性的壓迫之外,還須考量自律神經失調、心理因素等原因,須要進一步的檢查。

脊椎是支持人體重要的中心,但若沒有妥善的照護,便容易產生不適甚至影響到身體其他部位。特別是頸椎與腰椎經常被錯誤或過度地使用,發生狹窄、椎間盤突出的機率更高。

規律運動 保持良好姿勢

在日常生活中,長期姿勢不良是誘發坐骨神經痛的主要原因。搬重物、過度彎腰、久站久坐等皆會對脊椎造成傷害。除了敏銳於身體警訊,及時就醫之外,建議平時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可由簡單至複雜的鍛鍊核心肌群,藉此保護脊椎的健康。◎

脊椎骨科

脊椎骨科診治與脊椎相關的疾病,治療的重點為「改善」與「重建」。包括:頸腰椎退化病變( 脊椎滑脫、骨刺)、椎間盤突出、坐骨神經痛、脊椎創傷骨折及神經損傷、骨質疏鬆合併壓迫性骨折、脊椎畸形,以及脊椎側彎、感染與腫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