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周曉慧
家中是否有長輩,在輕微的感冒之後,卻轉變為嚴重的肺炎,接著便頻繁進入醫院?或者是在不小心跌倒之後,擔心再度跌倒因而足不出戶,接著出現走路不穩及體重減輕等症狀?如果家中的長者出現這些症狀時,便要小心是「衰弱症」或是「衰弱前期」。
什麼是衰弱症?
衰弱症在老年醫學是一個較新的名詞,近年來逐漸被重視;在台灣65 歲以上長者衰弱症的盛行率高達5-11%。老年醫學專家學者認為「衰弱」為身體多項生理功能儲備能力下降的一種表現,所以當面臨外界的壓力時,身體沒有足夠的儲備能力來對抗,因而比同年齡健康的長者,更容易產生併發症,甚至是死亡等嚴重後果。衰弱症可分為身體及心智上的衰弱,身體上的衰弱可以是疾病因素所導致,例如跌倒骨折;心智因素所造成的衰弱為如失智症或是其他神經退化性疾病所導致。
衰弱症五大指標及檢測
肌力下降:慣用手握力,男生<28 公斤,女生<18 公斤。
走路變慢: 步行速度測試小於0.8 公尺/ 秒
體重減輕:過去一年體重減輕> 4.5 公斤或> 5%。
疲倦感:(1) 做每一件事都很費力或 (2) 提不起勁做任何事>3 天/ 週。
低身體活動量:每週平均活動總量
算法 2.5xA+ 4.5xB+ 6.5xC+ 8.5xD MET-hr
男生< 3.5 MET-hr
女生< 2.5 MET-hr
A:每週散步時數
B:健走等低強度運動
C:慢跑或游泳等中強度運動
D:快跑或劇烈運動運動等高強度運動
如您有疑似情形,請諮詢老年醫學科、家庭醫學科醫師。
衰弱症所造成的影響
衰弱症族群因為生理的儲備量較差,抗壓性隨之降低,體能方面的表現也會變差,因此常常在生病之後不容易復原,此外也會增加跌倒機率、失能或殘障,最終可能需要入住養護機構,甚至造成住院率及死亡率增加。簡單來說,衰弱症可以視為失能的前期,如果不在衰弱時期及早的介入,這些衰弱症的高風險族群,最終將走向失能。
衰弱症該如何預防?
目前衰弱症並無特效藥,藉由運動與飲食的介入,對於衰弱會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一、運動
運動的基本觀念是「333」原則,每週至少運動三天,每天運動至少30 分鐘,持續三個月效果會更顯著。但運動前,需先審視健康狀態,如果平常有運動習慣者,可以持續運動,然而沒有運動習慣,且伴隨心血管或代謝相關疾病者,在進行中高強度運動之前,需諮詢醫師,才能確保運動過程安全。
在有氧運動中,快走、慢跑、騎單車等都是不錯的選擇。然而面對衰弱症,專家學者更強調「肌力訓練」的重要,例如舉啞鈴,徒手核心訓練及深蹲等都是非常好的肌力訓練。可安排與有氧運動在不同日交替訓練,先訓練身體的核心肌群,接著再訓練身體的大肌群,可以增加體能,恢復原本的身體功能。
二、飲食
年長者常常會因為嗅覺及味覺的改變而沒什麼食慾,再加上體能活動減少及口牙不好等因素,進食量大幅下降;此外也有一些罹患慢性病的長者擔心三高,不敢攝取魚、肉等豐富的蛋白質,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對於衰弱的長者,優質的蛋白質補充更為重要,如奶蛋魚肉豆都是非常好的來源。建議量以體重每公斤攝取1.2 公克蛋白質為標準,適度的補充優質蛋白質。
迎接高齡社會,對於健康我們更應該轉被動為主動,積極導入預防醫學的觀念,及早介入及預防,對於老化不需要恐懼,而是學習如何優雅的老化,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