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老年醫學團隊、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張智博
跌倒在高齡者是重要的健康議題,65歲以上高齡長者中平均每六名就有一名在過去一年有跌倒的經驗,女性跌倒盛行率約為男性的1.5-2倍。四分之一的高齡長者會因為害怕再次跌倒,因此不敢自己行動,導致日常功能及活動能力漸失,增加照護的負擔。
跌倒對長者較易引起嚴重的傷害,例如髖部骨折及頭部創傷等,若再加上合併多種內科疾病,發生髖部骨折後因為行動不便,往往會造成肺部和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及壓瘡等併發症,進而造成長期臥床甚至死亡。而跌倒後因無法起身,如果沒有被及時發現,可能會發生肌肉缺血並引發橫紋肌溶解症。
跌倒可能原因
高齡長者發生跌倒的原因很多,且往往不是單一原因所造成,常見的原因分成:
1. 內因性原因,包括老化造成的平衡感變差、步態不穩、下肢肌力不足、姿勢性低血壓、認知功能障礙、急慢性疾病( 包含感染、貧血、中風、帕金森氏症、周邊神經病變、骨關節疾病及糖尿病等)、感覺功能障礙( 視力或聽力下降)。
2. 外因性原因,包括使用酒精、多重用藥或是服用可能增加跌倒風險的藥物,例如長效型鎮定劑、肌肉鬆弛劑、心血管用藥及某些精神科藥物等。
3. 環境因素,如濕滑或不平的地面、光線不足、雜物或電線等羈絆物、衛浴設備太高、太低或缺乏扶手等安全裝置。
跌倒風險評估
美國和英國老年醫學會均建議每年對65歲以上長者進行跌倒風險評估,高齡長者就醫時通常不會主動提到之前跌倒的病史,因此需要醫師例行性詢問過去一年跌倒的次數,以及是否因為擔心跌倒而限制了日常活動。若曾經發生跌倒,可進一步詢問跌倒當下的情形,如果當下評估之後懷疑昏倒或是疑似心臟問題則建議進一步評估心臟功能,若長者有使用輔具,也應了解所用的輔具是否適宜。
預防跌倒策略
1. 運動:可積極鼓勵無行動限制的高齡長者運動,許多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減少跌倒的風險,特別是訓練下肢肌力及平衡的運動。另外,負重運動如散步、跑步、爬樓梯及爬山已證實能增加骨密度。建議每週至少三次,每次至少30-60 分鐘。有些研究也發現每週進行一到三次的太極拳可以減少近兩成的跌倒風險。對於大部分長者而言,長期且持續的運動是有難度的,因此,選擇一套方便適合且有趣的運動很重要。老年醫學科醫師會針對每個高齡長者的個別情況給予最適合的居家運動建議。
2. 疾病控制與常規視力檢查:疾病控制包含身體上功能的改善與心理層面的適應,建議65歲以上長者每年接受一次全身健康檢查,特別是評估血壓、心血管系統與神經系統。若發現有姿勢性低血壓的患者應多喝水,避免使用加重姿勢性低血壓的藥物,並注意姿勢轉換時應放慢速度。另外,建議每年至少接受一次視力檢查,需要時應轉診眼科醫師處理。
3. 仔細檢視目前服用藥物:所有處方及非處方藥物皆應被重新檢視。對於可能造成跌倒風險的藥物建議逐漸減量或停用,特別是鎮靜安眠藥物或是可能造成姿勢性低血壓的藥物,例如抗憂鬱劑、精神科用藥、瑪啡類止痛藥、抗癲癇藥、高血壓藥等。在減少鎮靜藥物的同時,醫師可能會建議搭配非藥物處置,以改善病人的睡眠情形。
4. 居家環境改善:營造一個安全、無障礙的居家環境是防跌重要的一環,容易跌倒的地點包括浴室、臥室、客廳、樓梯與走道。環境的評估著重於光線是否明亮、室內地板的材料、有無雜物影響通行、衛浴有無加裝扶手及防滑墊、門把及床鋪的高度等。
5. 輔具使用:選擇合適的輔具( 包含手杖、四腳拐、助行器等) 可以減少跌倒的風險,若有需求時,可向各縣市輔具資源中心聯繫。
6. 預防骨質疏鬆:高齡者若合併有骨質疏鬆,一旦發生跌倒更容易造成骨折,骨折後的失能率及死亡率皆較一般族群高出許多。為預防骨質疏鬆,除了運動之外,建議65 歲以上年長者每天至少攝取800 單位維生素D 以及1200毫克鈣質、每天曬太陽15 分鐘,以維持骨質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