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持肌肉的質與量在癌症治療的 重要性 專訪李杰醫師

文/淡水馬偕紀念醫院醫學研究部研究助理柯俊銓

訪談主題期刊:Muscle radiodensity loss during cancer therapy is predictive for poor survival in advanced endometrial cancer. J Cachexia Sarcopenia Muscle. 2019 Aug;10(4):814-826.

 

觀察癌症病人治療過程的變化是放射腫瘤科醫師的日常工作,淡水馬偕紀念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李杰(見右頁圖)卻不僅如此,更從其中發現被隱藏的重要資訊,發表此篇論文刊登,顯示其傑出的洞察力與觀察力。

人體內的骨骼肌是最大的器官,關係到身體的新陳代謝及生理機能,近年來也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肌肉對健康及治療品質的影響力。

肌肉的評估可以分成「肌肉量」與「肌肉的品質」兩種,肌肉量的嚴重減少稱之為骨骼肌減少症(Sarcopenia),簡稱為肌少症,而肌肉的品質則可以肌肉內被脂肪浸潤的程度做評估,若是被脂肪浸潤嚴重則稱之為肌肉脂肪堆積症(Myosteatosis),簡稱為肌脂症;肌肉質量的異常是合併多種因素的肌肉疾病症候群,一般的情形下,隨著年齡增加會伴隨著全身性肌力下降以及肌肉量減少,特別是在慢性病或是癌症病人這類族群,因為營養不良、日常體能下降、代謝功能異常或是癌症治療等等因素,肌肉減少的程度會更加厲害!目前有越來越多的研究指出,肌少症或肌脂症無論發生在健康的老年人或各類型的慢性病病人身上,和不良的預後有強烈的關聯性,可能導致跌倒、失能、生活品質下降等,甚至死亡。

電腦斷層是癌症診斷及評估常規使用的影像工具之一,僅需要一張腰椎第三節的影像即可精確地評估全身肌肉量及脂肪量,這樣的評估方式在臨床癌症醫療具有高度的實用性,且不需為了評估肌肉而增加檢查。在研究中,李杰醫師是採取臨床常規檢查的電腦斷層影像測量身體組成,評估肌肉或是脂肪和存活預後是否有所關聯。廣泛常見的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也常被一併作為搭配比對的參考數值之一。李杰醫師的研究結果發現,對於存活預後有影響的是肌肉量,而不是身體質量指數;而且身體質量指數和肌肉量的關聯性不高,單純由體重與身高去換算的數值,無法從中評估真實身體組成比,就像同樣
身高173 公分,體重65 公斤的幾個男生,每個人的肌肉脂肪量都是不一樣的。

除此之外,傳統癌症惡病體質(Cachexia)是以體重下降作為定義,近期一些研究也發現體重的變化和肌肉量的變化關聯性低,若依據體重下降定義判斷惡病體質可能會錯失近30-70% 肌肉正在流失的患者,但是真正對治療副作用及存活預後有影響的往往是肌肉質量而非體重,這樣的發現在消化道癌、肺癌、乳腺癌、婦癌、淋巴癌與其他癌症亦有文獻報告,未來的癌症惡病體質的定義可能也會改變,以身體組成分析(Body Composition Phenotype) 比較能精確定義真正的癌症惡病體質。

李杰醫師認為,在癌症治療的過程中,維持肌肉量或是改善身體組成應該被視為治療的目標之一,營養、規律肌力訓練或是藥物,均是可能對維持肌肉量有所幫助的方式,因為這關係到治療的副作用及治療過程的生活品質,甚至和存活有關!李杰醫師自始至終一直很謙虛地表示這個並不算是重大的發現,持續的進步與突破才是最重要的,但這個資訊的價值,對於病人與老人的健康及醫療是極為重要的關鍵。在未來,肌少症將會是一項極具重大意義的公共健康安全問題,也相關牽連多樣的疾病,尤其是癌症病人。無論是病人或正常人,李杰醫師都建議要避免肌肉流失、維持肌肉質量、甚至進而增加肌肉量,擁有足夠的肌肉量才能保障身體健康與治療過程的品質,因為,健康的身體,是自己真正的財富與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