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社會服務室社工員高鶴珊
「外科有cutting 病人喔!」、「內科有overdose 病人, 他服用了大概300 顆精神藥物!」,內外科醫護人員每日總是通報著這些對生命充滿厭倦及負面能量的個案;家屬也多是習以為常的「他不是第一次自殺,但我也不知道可以怎麼幫他了……」或是厭煩的表示「他總是這樣,我已經接到無數次各醫院的電話,我不想管他了,所以不要再打給我……」
自殺(Suicide) 亦稱尋短或輕生,指當事者蓄意使自己死亡的行為。試圖自殺或非致命性的自殺行為是指自殘;若有自殺行為但沒有死亡則稱為自殺未遂;而自殺意念是指有自殺的想法或計畫,且有機會演變成自殺行為的狀況。
自殺的風險因素多樣化,包括文化差異適應度、家庭成長環境或和諧度、憂鬱症、躁鬱症、思覺失調症、人格障礙等心理疾病,而心理疾病患者至精神科( 身心科) 就醫後,即會易與服藥過量之自殺方式併存;外在因素可能是因經濟困難、人際關係、久病厭世或同儕霸凌等產生壓力致衝動行為。
而自殺方式通常會隨著地區或取得自殺工具方便性而有所不同。自殺已成為全球第十大死因,男性自殺完成與自殺意念之比率均高於女性,且曾試圖自殺的人,再度自殺的可能性也會較高。
串聯防護網 支持親友處理壓力
當一個人有自殺傾向時,想法和行為會變得比較狹隘,情緒反應和動作非黑即白。他們會一直想著自殺而無法察覺其他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陪伴在他身旁的我們除了可協助辨認出更有支持能力的親人、朋友等人共同加入外,亦可告知取代死亡的方法,讓其瞭解就算並非會是最理想的選擇,但總是有其他方法
存在。此類型病人需要長達幾個月或更久時間的支持,支持的方向著重於提供希望、鼓勵獨立、協助及引導病人學習運用各種因應方式去處理各項生活壓力。
自殺防治是當代公共衛生以及心理衛生工作之重要課題,而影響自殺的因子是多面向的,源自於生物、心理、社會及環境因素彼此複雜的交互作用,具有快速變動與不易測度的特質,導致自殺防治成為複雜且艱鉅的任務。我國自殺防治策略主要分為全面性、選擇性和指標性策略,其中指標性策略的防治主要針對「企圖自殺( 自傷) 者」,另外也包含一部分「重複企圖自殺( 自傷) 者」,後者在追蹤和關懷上需較多人力和時間,且成效有限,需要更多資源的連結共同防止憾事發生,因此期待大眾均能對家人、朋友等保持關心、重視其在面對挫折或重大事件發生之因應狀況,並適時完成「自殺防治通報系統」爭取相關社會資源網絡介入。
鼓勵大眾平常除多關愛自己,亦要多關心身邊的人,一句問候、一個微笑,都能溫暖人心。若自己或身邊的人遇到心理困擾,可撥打衛生福利部提供24 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之自殺防治安心專線0800-788-995,或撥打生命線1995 及張老師1980,亦可提供適當的心理支持,另若遇緊急情況時,亦可撥打110 及119 以利相關人員可迅速前往協助與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