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安歇的水邊-安寧病房中的靈性關懷

文/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牧師吳淑慧

安寧療護開創者西西里•瑪麗•桑德斯女爵士(Dame Cicely Mary Saunders,MD 1918年6月22日-2005年7月14日)的名言:「你是重要的,因為你是你。即使活到最後一刻,你仍然是那麼重要。我們會盡一切努力,幫助你安然逝去,並也會盡一切努力,讓你有品質地活到最後一刻。」道出安寧病房提供靈性關懷,無形中融入病人身、心、社和靈-「全人照顧」的寫照。

安寧病房中,病人譫妄(Delirium,意識混亂、注意力、定向感變差),總在夜晚演出不同的人生劇本,漫漫的長夜終於在清晨無聲息地落幕。每天早上,由照顧者和志工協助進行盥洗、清洗,而護理師進行身體的護理,透過肢體接觸和招呼聲,溫馨喚醒病人開始一天活在當下的覺知( 生活感受)。供給生理照護之後,接著是社、心、靈人員上場。馬偕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從創設開始,配置一人專職進行靈性關懷,目前則有三位專職人員,於安寧病房及早期安寧緩和病房共53 床,提供個別、家庭和共同經驗活動等靈性關懷。

 

個別性的靈性關懷

病人入院後,首先會進行靈性情境探訪,所鋪陳的生命會談是最基本和重要的關懷方式。關懷師的「being」( 臨在) 比「doing」( 作為) 重要,專注地「陪」與「聽」總是觸發病人開始關注生命的整合,即便看似昏迷的病人,也能從旁匯集其生命故事,同時在床邊關懷並與病人互動。

通常生命的回顧會讓個別性的、多重性的社會心理議題凸顯出來,亦即病人的靈性需求。例如:小林村倖存者道出對災難中逝去的家人思念不已,於是我們為他在床邊舉行點燭追悼的儀式。縱使病人臥床完全無法動彈,他的哀傷、他與家人連結以及他生命未來的歸宿,都經由這次精心設計的追悼儀式而轉化,這位病人的靈性面對生死關頭也油然昇華。

除此之外,有些病人的未竟之事、個別的圓夢計畫,馬偕安寧團隊皆在照護計畫當中逐步滿足。例如:2019 年便有一場床邊音樂會,演唱者與病人在歌曲中,填補了一直以來的夢想。

共同經驗的靈性關懷

共同經驗的靈性關懷也很重要,透過大家熟悉的生活文化節日,如母親節、父親節、端午節、中秋節、感恩節和聖誕節等,馬偕安寧團隊定期舉行靈性照顧活動,讓病房中所有的參與者能擁有共同經驗,記錄重要的日子或一同慶賀生命中的里程碑,若是家人能夠參與其中更是珍貴。打破一般人的誤解,其實在窗明几淨的安寧病房,靈性照顧活動總是有著淚流滿面的感動,歡笑聲不停的畫面。

家庭的靈性關懷

台灣的社會結構中,家庭的重要性不言可喻,不論家人是否住一起,仍是關係中重要的一環。在家庭成員之間,無論是即將失去重要他人、擔心年幼的子女或是家裡的經濟壓力,也或是不捨對這世界的愛、眷戀和渴望,皆會產生「失落感」。因此,可藉由病人或家人對重要日子的期待,舉行家庭聚會,讓病人與家人彼此表達愛意,共同留下難忘的回憶。

例如:年輕的病人爸爸替小女兒舉辦一場生日會,擁有三名學齡孩子的家庭,縱然心境極為不捨,卻希望浸潤在彼此祝福、彼此傾訴愛意裡。舉行生前告別是另一個重要的家庭的靈性關懷,雖然籌備工作繁瑣,但每次在病人家人的共同努力下都能順利完成。

於安寧病房進行的每一次靈性關懷,終能延伸至病人的臨終期。無論是病人面對死亡的平安及家屬的哀傷都能給予深切的陪伴關懷。期盼病人和家屬在安寧病房的日子,如同憩息在心靈安歇的水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