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還能為妳做些什麼?

文/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教育示範中心資深主治醫師黃銘源

約莫一年多前,她因為腹脹、腹痛且吃不下而就醫,到醫院檢查之後被診斷為癌症。堅強的她於是配合醫師的指示進行手術,以及接下來漫長的化療歷程。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追蹤檢查時發現腫瘤仍然繼續擴散,顯然治療的效果不如預期。醫師很用心,為她換了幾次治療的藥物,她也默默地跟隨醫師的治療計畫,即便藥物的副作用深深地困擾著她。直到那天,她從醫師的口中得知,抗癌的治療已經到了盡頭,沒有藥可以換了。從那時,她開始感知到死亡的靠近,也從那時,她覺得每天都是在等死。

第一次見到她,是因為主治醫師為她會診安寧共照,那時她因嚴重腹脹被收入院。由於腹脹的原因來自腫瘤造成的腸阻塞,然而腫瘤已經無法治療,所以能做的是盡可能的減輕症狀。鼻胃管引流是最常見的方式之一,但這個新附著在身上的管路讓她非常不適應,只想趕快拔掉。另外,為了不讓腹脹的情形惡化,醫師請她禁食。雖然腹脹嘔吐的感受減少了,但隨之而來的飢餓感卻又是另一個苦難。第一次的會談,雖然感受得到她內心的沉重,但她的語調很平靜。她淡淡地告訴我,她很清楚她的病情,只是這種等死的感覺真的不好。

來到安寧病房,她的病情依舊嚴重,也沒有能離開那條通往終末的道路,但照顧的目標與期待改變了。因為她心心念念想著要再進食,於是團隊想辦法幫助她用流質的食物滿足了口腹之欲,然後再搭配靜脈輸液的減量及持續引流,讓她在進食過後不必經歷嚴重的腹脹或嘔吐。而她的疼痛,也在足量的止痛藥下得到更多的緩解。社心及牧靈團隊的介入,也讓她的孤寂與哀傷得以抒發。某天,她的兒子在院外遇見我,向我述說他的謝意,不為別的,只為他母親有機會再吃點東西。進食、免於飢餓對只是一般人覺得理所當然的日常,但對某些病人來說,卻可以從中獲得相當的滿足。

對於末期病人,我治不好他們的病,也不見得能讓他們真的免於一切痛苦,那我還能為他們做些什麼?也許可以從協助他們了解當下的病況,重新設定對醫療照護的期待開始。如此,對於所剩的日子還是可以有期待、有希望。

照護的重點不再是能活多久,而是「能不能活得更好」。醫療一直是權衡利弊得失的過程,我們的身體在治療過程中總會得到些什麼,失去些什麼。當醫療的效益不再大於病人所需承受的苦難之時,安寧療護提供病人另外一個選擇。也許能達成的不多,而且經濟效益可能不高,但若醫療變得有些彈性、多點情感,或許能讓他們在僅存的時間裡多感受到一些生命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