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
「阿牛醫師」本名牛光宇( 上圖),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完成急診專科醫師訓練後,加入馬偕紀念醫院國際醫療大家庭,於2015 至2016 年間參加吉里巴斯醫療計畫,擔任馬偕紀念醫院常駐吉里巴斯醫師。
要在醫療資源如此貧乏的南太平洋島國行醫,對於習慣了台灣便利醫療環境的醫師而言,是很大的衝擊與挑戰。牛光宇回憶,他抵達吉里巴斯的第一天,迎接的第一位病人是一名年輕孕婦因子癲症發作,血壓飆高、全身抽搐,因肺水腫而呼吸衰竭導致心跳停止。儘管當下馬上開始急救流程,過程中孕婦也一度恢復生命徵象,卻因後續沒有加護病房與呼吸照護設備,只能遺憾地跟家屬解釋要放棄。女孩的家人在理解病情之後,難過的表示「Thereis nothing we can do.」這句話深深烙印在牛光宇的心中。
帶著這分挫折,牛光宇決心要連結馬偕紀念醫院醫療傳道的使命與台灣豐富先進的醫療資源,在塔拉瓦中央醫院建置吉國第一座加護病房。
打造救命方舟 匯聚各國資源籌劃加護病房
在加護病房籌劃與準備的過程中,牛光宇觀察到就連吉國最大的中央醫院,其急診室還非常原始,沒有跟上最近三十年來急診醫學的發展,專業人力與設備皆不足。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與一位澳洲籍急診醫師,加上吉國當地派至斐濟醫院訓練的急診醫師,大家「跨國合作」帶領整個急診團隊,從基礎做起,編撰急診治療指引、導入檢傷概念、更新看診流程與硬體設備等,改善整個急診的流程。此計畫受到台灣衛生福利部與外交部的大力支持與協助,向台灣各地醫院募
集二手醫療器材與病床,裝入兩大貨櫃千里迢迢海運到吉國,這兩貨櫃的設備儀器宛如一場及時雨,讓原本老舊的空間看起來煥然一新,也預表著這個蒙主賜福的計畫會順利推展。
各界的援助使得吉國中央醫院煥然一新
加護病房的建置過程非常艱辛,軟硬體部分有賴馬偕紀念醫院的全力支持,目標在於能設立一個自給自足,永續經營的病房設施。一個全新重症單位的設立首重「人才培訓」,尤其是天天仔細照料病人的護理師更是重要。
在計畫準備期間,牛光宇透過「全島海選」嚴格地面試,最終挑選出四名優秀又有奉獻精神的護理師,將他們送往台灣由馬偕紀念醫院數個加護病房無償提供訓練。過程雖然繁瑣,但事後證明,此四名種子護理教師全數留任,除了用心、專業照護病人,亦投入於後進教育訓練,是計畫成功的礎石。
另外,為了購置加護病房建置不可或缺的高階醫療儀器,如呼吸器、生理徵象監視器與精密靜脈輸液幫浦,馬偕紀念醫院國際醫療中心透過記者會,對民眾招募愛心,讓全體國民都可以參與醫療援助計畫,也象徵台灣過去接受外國援助,如今銳變成能對弱勢國家提供專業援助、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的一份子。
加護病房啟用 生命關懷延續
經過與吉國中央醫院長達九個月的溝通協調,病房位址終於確認,硬體設施在緊迫盯人下如期完工,加上遠渡重洋而來的精密設備與海歸完訓護理師,加護病房終於開張了!
迎來的第一位病人,卻是一個家庭的悲劇。南塔拉瓦近年在澳洲的協助下,全島鋪設柏油路面,已經完成貫穿全島的橫貫道路,隨之而來的是車速的提升與車禍發生率及嚴重度的增加。
第一位加護病房病人是一名年輕男性,騎著帥氣的摩托車摔車,當地沒有戴安全帽的規定與習慣,雖然意外地點離醫院很近,然而送來急診時已經呈現重度昏迷情況。當時的吉國還沒有電腦斷層設備,臨床診斷為腦部外傷導致顱內出血,當地沒有神經外科醫師與相應的手術設備條件,那時醫護團隊心裡都知道,病人的死亡已無法避免。
病人的母親住在外島,當下也無法立即連絡上,牛光宇與病人妹妹討論與解釋後,醫療團隊決定無論如何都要讓媽媽見到兒子最後一面,即進行插管以呼吸器支持。兩天後,媽媽總算趕上見到了孩子,儘管無法改變意外的結局,卻治療了家人心中的遺憾與創傷。
加護病房的故事並不總是以悲劇收場。第六位病人,71 歲的William 因為急性胸悶及暈眩來到中央醫院急診,當下被診斷為致命的心律不整,可能為急性心肌梗塞導致。這種心律不整非常危險,會不定時的發作,若沒有適當的監視設備提醒醫師緊急處理,病人隨時可能會死亡。當地可用的藥物資源相當貧乏,所幸馬偕紀念醫院加護病房計畫中含括了治療心律不整的關鍵用藥,讓William 的心律穩定下來,可以轉送至加護病房內密切監控心律及用藥,治療成功後再順利轉至一般病房。
William在加護病房間監測心律
William 是一位接受英國殖民世代教育的有禮紳士,說著標準的英語,他非常感激馬偕醫療團隊對當地醫療發展的協助,也願意與我們分享他的故事。吉里巴斯加護病房的故事還沒結束,牛光宇在馬偕紀念醫院支持下設立吉國第一間加護病房,繼承了羅慧夫(Dr. Samuel Noordhoff)1967 年在台灣成立第一間加護病房的精神,這樣的愛會持續傳承下去,繼續守護吉里巴斯世世代代人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