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失智症照護中心個管師張瑜妏、曾筱淨
失智症照護除了針對患者本身提供服務,還需減輕照顧者的身心負擔,才能使失智症患者獲得更完善的照顧。「失智症個案管理師」角色就是以此為出發點,協調與轉介醫療、政府及社區的資源,教導患者及家屬失智症照護知識,以陪伴患者及照顧者一同面對失智症。
全面評估 協助家屬找出最適合的照顧模式
符合失智症診斷的患者在進入收案流程後,隨即會有失智症個管師對個案與照顧者進行全面評估,包括個案本身生理、心理及社會功能、照顧者內外在資源及照顧負擔、個案及照顧者對疾病的認識與感受等,了解與評估後做出個別化的服務與建議。後續也會定期電訪追蹤,協助個案及家屬使用長照、身心障礙手
冊、愛心手鍊等社會福利資源,還會利用Line通訊軟體推播各式講座及相關資訊。
整合不同資源最主要的目的是幫助個案及照顧者找出最適合的照顧模式。失智症患者的家屬往往比個案本身承受著更大的壓力,所以多元、充足的資源,例如協助提升照顧知能,或居家喘息服務等,能幫助家屬擁有喘息的時間與空間。
謝婆婆大約一年前開始出現記憶減退、判斷力下降的狀況,藉由確診及個管師評估後,認為謝婆婆雖然記憶力及日常生活處理事務的能力退化,不過還處於輕度失智的階段,建議家屬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同時並進,且多安排社交、認知及體能的活動。因此,醫療團隊很鼓勵謝婆婆參加家中附近的失智社區據點活
動,參與了幾次後,謝婆婆的女兒開心地表示媽媽在團體中交到好朋友,也因為轉移了注意力,減少抱怨先生、媳婦的頻率,除此之外,不但記憶力及認知沒有持續退化,整個人的負向情緒也改善許多。
確診個案參與團體 成員彼此鼓勵扶持
在團體中進步幅度最大的簡爺爺是一位80 歲的退休英文老師,一開始個管師利用電話關懷時,家人抱怨簡爺爺脾氣變差,太太出門便覺得是在背叛自己,也出現嚴重重聽導致溝通困難等輕中度失智症狀。於是個管師從病症衛教、傾聽家屬照顧負擔開始,進而鼓勵家人帶簡爺爺去耳鼻喉科進行聽力鑑定,配戴助聽器。在逐漸建立關係後,終於與家人約在門診面訪。
當時整個家庭瀰漫著被失智症籠罩的憂鬱、無望感,簡爺爺也有些抗拒關心,這時個管師鼓起勇氣邀約簡爺爺一同參與醫院舉辦的團體課程。簡爺爺每堂課都會開心的介紹自己有兩個名字,一個日本名,一個台灣名,然而對於放在眼前的簽到單,他卻總說:「我不會簽,我腦部中風後都做不來了。」就算完成了
也會否定自己,看到這畫面常令人感覺鼻酸。
經過了將近半年的課程,現在的簡爺爺已不再抗拒,雖然不記得曾經上過什麼內容、不記得個管師、不記得老師,但他知道來這邊是好的,有人會陪伴他,讓他願意踏出家門。
在外傭ATI 悉心照護以及團體課程中老師與同伴的陪伴下,簡爺爺過去的忌妒妄想都消失了,反倒是現在簡奶奶需要賣弄神秘才能吸引爺爺目光。簡奶奶對我們說:「謝謝你們願意接近這樣的家庭,光有愛心是不夠的,還需要更多的耐心。」自從簡爺爺生病後,簡奶奶一路不離不棄,兒子主動地找尋照顧資源,
提供金援,現在,全家人更珍惜此時此刻的生活。
個管師發揮同理 幫助教授早期就醫
有位聲音聽起來很焦急的林太太致電中心詢問,說她先生有記憶減退的狀況,但不肯就醫怎麼辦?原來,林先生過去是留學法國的哲學教授,屬於高知識分子,為了降低他的排斥感,個管師與林太太討論後,決定以「今年是神經科主辦健檢活動,能夠順便檢查腦部狀況,機會難得」為誘因,這才第一步成功將先生帶來醫院。
安排就醫過程中,個管師與林太太不斷來回致電溝通,深怕一個不小心露餡。第一次就診時,林太太還準備了密密麻麻的個案紀錄遞給醫師,她的焦慮加上林先生過去的教授光環,讓就醫確診格外小心翼翼。
所幸因為林太太的敏感度,以及醫師、心理師充分的溝通,才得以讓林教授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就被確診。雖然起初他看到藥袋上標示的「失智症」會覺得刺眼而不願服藥,不過經過醫師有耐性的說明,並提供客觀的醫學報導後,林教授逐漸了解這是能延緩退化的藥物而願意開始接受治療,並透過醫護團隊同理的用語,讓林教授能以樂觀的心情看待疾病。
其實還有許多人就像林教授一樣,就醫進行失智確診就像是「老百姓見法官」,會害怕被「定案」。而且像林教授這樣的高知識分子,對於資訊的掌握度更高,自我認同感也高,更是需要第一線個管師花時間理解他們心裡的脆弱,重新建立醫病關係。◎
失智症照護中心個案諮詢服務
◆ 案家需求表單
◆ 長照資源連結
◆ 疑似個案追蹤
◆ 急性症狀轉介
◆ 疾病衛教諮詢
◆ 生活照顧擬定
◆ 照顧心理支持
◆ 家屬座談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