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陪伴 為醫療場域工作者注入新活力

文/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姚珮華

在醫療場域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相關研究中,工作的壓力源分別有:「工作型態」例如輪班、工作時數與工作量、危機處理與應變、時間上的緊迫感、創傷與死亡、危害暴露、醫病關係。其二有「職場人際」:不被瞭解與信任、遭受背叛、難獲得同事間的支持、溝通不良、職場階級。第三是「專業角色」:缺乏技巧、決定自主權、專業認同不足、角色貶抑、看不到成就感、行政工作、擔心產生醫療疏失。最後是「個人生活」如蠟燭兩頭燒、角色轉換、孤獨感。

面對如此複雜的壓力,馬偕協談中心透過非傳統、非制式,新鮮、有趣的「藝術陪伴」做為介入方式,幫助員工促進心理健康。

「藝術陪伴」是一種結合創造性藝術表達和心理治療的助人專業,透過藝術媒材,進行視覺的創造性藝術表達,藉此反映與統整個人的能力、人格、興趣、想法、自動化反應與內心的情感狀態。在小團體中的表達經驗和作品呈現出來的回饋,具有成長性、發展性、預防的功能,比如:

個人情感、問題、潛能與自己未覺察的部分,在小團體裡有被看見、體悟、得到更多資源的機會,進而得以在小團體裡處理及找出適合個人風格、處事的因應行動策略,幫助員工達到自我瞭解、調和情緒、改善社會互動技能、提升行為管理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在馬偕協談中心讓我最感動的,就是醫院對於員工的關懷。我將它比喻成:當一個人發生困難時,其家庭可以支持他幫忙他,但是當他家庭支持系統無法承接他幫助他的時侯,醫院這個大家庭可以接住他,這也是支持我一直帶領員工手作紓壓團體的原因。

員工手作紓壓團體

馬偕紀念醫院做為醫學中心,不論是醫事職類或行政職類的員工,步調都是忙碌緊湊的,於是在「員工手作紓壓團體」裡的內容,就要做跟平常工作步調、狀態不一樣的事情,去平衡左右腦的使用。

應用心理研究領域在研究員工諮商與職場健康時,提到「工作倦怠三因子模式」。首先是情緒耗竭(emotion exhaustion):被賦予了過多的情緒要求卻無力負荷;其次是去個人化(depersonalization):工作者對自身服務對象喪失感覺,視若無賭或視之為無物,呈現出冷漠及情感隔離;最後一點是降低個人成就(personal accomplishment):工作者對整體工作失去動力,勝任感和成就感大幅降低。從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到,工作倦怠的原因往往不是專業能力,而是來自情感的枯竭。

然而在華人社會文化或工作職場當中,並不習慣談論情感性的因素,不僅不習慣,還會帶來焦慮。但這些「負能量」的累積並不會因為不處理而消失,反而會逐漸啃蝕個人內在潛能,以及在人跟人之間產生隔閡和嫌隙。

舉例來說:我們設計一個集體創作的活動,邀請同一單位的員工一起創作一幅大型作品,此時「團體動力」會在無形中呈現。因為在遊戲過程裡,彼此合作、溝通、解決問題的型式,以及帶領者和跟隨者的關係都會反應出來。此時,心理師便能觀察團體動力的雛形和約略瞭解每一位成員在團體中所扮演的角色,整個團隊組織、單位內同儕之間互動的狀況便清晰可見。

創作有抽象的、有具體的,可以從裡面找形象、符號代表,其實這是一種投射的過程;為作品編撰故事,也容易反應出個人的生活背景和價值觀。

藝術創作後,並非直接得討論表達,而是談論作品。這樣的談論方式相對比較安全,能降低個人直接揭露情緒的焦慮,藝術創作的療癒性讓倦怠的內容可以有空間表達出來,真實的感受被允許、有得宣洩,進一步能夠轉化。

近年來,馬偕員工手作紓壓團體曾做過羊毛氈、襪子娃娃、沙遊創作、黏土等等,相當多元。有一次進行黏土創作,有員工表示從來沒有做過黏土,這個媒材本身就為這位成員帶來新鮮感,一開始創作的時侯她說到「不會做、怕做不好」等心情,然而透過暖身活動,一步步引領出每個人內在都是小小創作家的靈
魂,最終做出對其有意義的象徵物。

該次團體的另一位員工,作品則出乎意料的仔細,分享時得知原來她才陪著她的孩子一起上過黏土課。同樣的黏土媒材,串起了大家的相同與相異經驗,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連結在一塊,創作的過程勝過做出一個完美的作品。

在手作紓壓團體裡,員工有機會展露出在工作狀態以外的其他面貌,同儕間有機會對眼前這位同仁有更多的理解,才有機會重新定義對方,也對彼此的關係注入不同的元素,跳脫刻板印象、僵化的互動。而簡單重覆的動作,還能幫助員工體驗投入與專注於創作的過程,能從外在的壓力事件拉回內心世界的平靜,協助靜心及減壓。

最後創作結尾的分享,促進了員工之間的相互交流,繼而彼此支持。人變柔軟了、笑聲變多了、心變寬了、包容理解也長出來了,每個人不需要再緊繃於一個特定的專業形象裡,而是是自在的、真實的。

藝術陪伴的第一步讓成員彼此可以享受在遊戲裡面,讓員工釋放內在能量,展現出自發性跟創造力,繼而能讓這群人更認識、理解彼此,同時完成作品是具有成就感的舒適感受。當員工帶著這兩三個小時的體驗再次回到工作團隊裡,有了新的、不同的力量注入,這個工作團隊就會像是一個流動的、富有生命力
的有機體,即便仍有壓力,但在壓力之外,仍有一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