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地球二端的醫療援助

文/臺北總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李君儀

2007 年4 月,在當時國際醫療中心林怡吟副主任的強力邀約之下,抱著增廣見聞的心態,以團長的身分參與馬偕於吉里巴斯第二次行動醫療團,一行6 人從臺北出發,經由澳洲轉機,再到斐濟停留一晚,等候最後一段、一星期只有2 班的飛機前往吉里巴斯。

帶著借來的心臟超音波儀器,還有許多超重的、被航空公司罰錢的手術器械,花了3 天,飛越12,000 公里,來到彷彿世界的盡頭-吉里巴斯。

吉里巴斯是位於南太平洋的珊瑚環礁群島,緯度在赤道附近,全國由33 個群島組成,約10 萬人口,雖有美麗的海洋及豐富的漁業,卻是個極低度開發的國家。這裡的醫療資源非常缺乏落後,加上基礎建設不完善且衛生條件不佳,許多的疾病及傳染病,例如風溼性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肺結核等都亟待解決。

我們來到首都塔拉瓦中央醫院進行一週的醫療義診,醫院與大使館在我們抵達以前已經透過電台廣播及大聲公宣傳,因此病人早已大排長龍。

拯救更多生命 建立轉診制度

由於地形氣候的影響,當地風濕性心臟病人很多,我們帶去的心臟超音波儀器總共為超過120 位病人進行檢查,篩檢出超過40 位心臟疾病個案。但礙於醫療設備不足,也無重症照顧能力,開刀房連呼吸器都沒有,更不可能就地進行重大手術。當時我們發現一位患有開放性動脈導管的8 歲小女孩,可能是我們唯一有機會在當地治療的心臟血管疾病病人,因此跟家屬說明清楚後,決定幫她進行手術。

感謝當時擔任麻醉醫師的一位古巴女醫師,手術中從頭到尾用手壓甦醒球維持病人的換氣,直到幾個小時後病人恢復意識以及可以自行呼吸為止,才將呼吸管移除,並且讓病人回到一般病房接受術後治療。過程相當辛苦,但是看到病人恢復後家屬的感謝之情,以及那些生平首次看到胸腔手術的護理人員興奮的表情,就覺得這樣的手術還是相當值得的。隔天遇到類似個案,我們再問還要再開嗎? 只見麻醉醫師痛苦的說:「別鬧了。」

馬偕紀念醫院從2007 年起,開始與中央醫院簽訂轉診制度,每年我們醫療團過去篩選適合海外就醫的個案,透過中央醫院的轉診委員會討論後,決定個案並且送至馬偕紀念醫院治療,吉國自行負擔機票及醫療費用,馬偕紀念醫院則協助負擔他們的食宿。這樣的轉診合作機制訂定後,2007 至2015 年共計轉了154 位病人來台,其中三分之一都是來接受心臟手術。這些病人以風溼性心臟病為主,大多接受瓣膜置換,不少家庭因此獲得重生與希望。

2007 年轉診第一例是心室中膈缺損的病人,2015 年轉診的破百例剛好也是心臟手術的病人,來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我們分別為這二位病人舉行記者慶生會,身為主刀醫師的我,看到遠渡重洋來接受手術的病人能夠恢復健康,也感到開心與感動,這是馬偕團隊海外醫療援助的貢獻與價值所在。

甘比亞行動醫療

除了吉里巴斯海外醫療經驗外,2010年7 月我再次擔任非洲甘比亞第一次行動醫療團團長,協助臺灣醫療外交。這次團隊7 個人又是飛越萬里往非洲大陸前進,飛行十幾個小時到維也納,再轉機至布魯塞爾,最後飛第三段航班抵達甘比亞的班竹機場,風塵僕僕來到世界的另一端。

甘比亞的交通較不方便,凡事需要靠大使館的交通協助,加上當地的治安較差,比起南太平洋島國樂天知足的民族性,這地方感覺多了安全上的顧慮。另外甘比亞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特色是不守時。吃晚餐約8 點一定是11 點開始,醫院的手術室甚至經常是病人和醫師到了,還要等護理人員來才能進行手術。

我們這次除了拜會使館及參觀當地醫院外,醫療團在分別在2 個駐點義診。第一間是一家歷史悠久的醫院- RVTH,有固定的醫療團隊,因此我們能夠進行的協助不多;另一家Serekunda 醫院是新成立的醫院,醫師人力較為缺乏,也是我們的主要工作地點。

甘比亞的女性多半需要帶小孩同時務農,因此最常見的問題是肩頸痛、背痛、腰痛、膝蓋痛,還有不少病人是因為皮膚疾病來就醫,少數病人有慢性病如高血壓;幾天下來看了將近500 位病人,我發現給他們的藥物一定得是臺灣帶過去的,當地賣的藥物完全無法得到當地人的信任。雖然在甘比亞沒有進行外科手術,但給予民
眾處方藥物及相關疾病衛教,並且感受到病人對臺灣醫療團的高度信任,已經是莫大的安慰。

在兩次參與海外醫療團的期間,藉著深入偏遠與艱困地域的服務,我深深體會到醫療資源匱乏所帶來的生命威脅。不論是在吉里巴斯最大的中央醫院,或是甘比亞最新的醫院,仍然面臨許多醫療窘境,這對在臺灣已習慣使用高科技儀器的醫療人員來說,匱乏的程度十分不可思議。只要病人罹患稍微重大的疾病,在當地無法進一步檢查治療,很快就會蒙主寵召。

來自臺灣的馬偕行動醫療團,除了看診、手術外,也提供衛教知識給病人、對當地醫護人員進行基礎的醫學教育,藉著與二國人民的最直接接觸,讓他們感受到臺灣人民所帶來的溫暖友誼。

醫療援助是需要建立在了解與尊重之下,不只是「我們想要做什麼」,我相信更重要的是「受援國需要哪些援助」。如果能做到事前良好的溝通、評估與協調,尊重當地文化,用有限的資源協助其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同時協助建構他們的能力,才能有效地改善當地人民的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