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兒童醫院護理室主任呂明蕙
早產兒處置痛之現況、影響及處理早產兒是指懷孕週數小於37 週的新生兒。在台灣,新生兒的生產率從1996年的15.2‰降至2008年的8.6‰,然而早產兒占新生兒的比率,在這段期間內仍維持在8至10%。
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新生兒常接受診斷及醫療處置,如:足跟採血、氣管內管抽吸及靜脈留置等,但早產兒對於多次的疼痛刺激及壓力事件可能會導致其構造及功能的改變,因此需要減少處置痛(procedure pain)。
此外,因為疼痛對於早產兒認知及動作的傷害性影響,可持續到18 個月大,因而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早產兒的照護中,對於疼痛的非藥物性處理是非常重要的議題。減少處置痛有兩種方式,一是藥物止痛,二是非藥物止痛。藥物止痛對於很嚴重的疼痛有效果,但對於新生兒加護病房頻率最多的處置「足跟採血」而言,許多藥物止痛方法,都是無效的,且鴉片類藥物對於早產兒的睡眠會有長期影響,在此介紹早產兒處置痛的非藥物處理之機轉與方法。
早產兒處置痛的非藥物疼痛處理之方法
一、袋鼠式護理(Kangaroo care )
經由對嬰兒的身體接觸,母親可讓她的嬰兒身體被包裹著,感受到母親的心跳聲、呼吸的起伏節率動作、體溫和母親的體味。經由母親和嬰兒的身體接觸,能使嬰兒對抗壓力及調適情緒。疼痛是一種壓力,它會活化下視丘腦下垂體及腎上腺皮質軸,進而誘發內分泌反應而使得早產兒的皮質醇(cortisol)有明顯的上升,袋鼠式護理可使嬰兒的血清中的皮質醇下降。
二、口服蔗糖水(Oral sucrose)
蔗糖的作用被認為是經由口服蔗糖水後的甜味,活性化內源性的鴉片類藥物路徑而對痛覺有耐受性。
三、促進縮攏(Facilitated tucking)
經由照顧者用溫暖的雙手握住嬰兒,可提供觸覺及溫覺的刺激,藉以調適侵入性處置造成的疼痛,也可在侵入性處置時提高嬰兒能量的保存。護理人員或父母將嬰兒保持側臥、屈曲成胎兒在母親子宮內姿勢,這種姿勢給嬰兒控制其自己身體的機會,可以增加他們控制疼痛的能力,且同時加上皮膚接觸支持此姿勢,可以在疼痛控制上產生增強的效果。
四、非營養性吸吮(non-nutrition sucking,NNS)
非營養性吸吮的止痛效果,被認為是經由刺激口腔觸覺和口腔中的機械式受器(mechanoreceptor),經由內源性非鴉片物質系統調控痛覺的作用與傳導。
五、口服葡萄糖水(Oral glucose)
口服葡萄糖水能止痛的原因,包括甜的糖水能夠直接活化mu-鴉片類物質接受器,以及經由中樞神經系統分泌鴉片類物質的間接作用。止痛的作用也和血清中的胰島素濃度增加,以及可能與可調控痛覺的妥巴胺接受器表現的增加有關。
六、餵食母乳
親餵母乳是透過安撫( 皮膚與皮膚接觸)、分散注意力及母乳的甜味(母乳中的乳糖或其他成分) 來達到止痛。與其他配方奶相比,母乳包含較高濃度的色氨酸(tryptophan),是褪黑激素的前趨物(aprecursor of melatonin),褪黑激素可增加β 腦內嗎啡(beta endorphins) 的濃度。早產兒若沒有能力直接吸食母乳,可以將母乳放在舌頭上給予,是一個天然無害且容易執行的止痛物質,是一種可被父母與健康照護者接受的止痛物質。
七、感官飽和(Sensorial Saturation)
感官飽和是以按摩、香味、聲音、視覺及觸覺等的止痛效力來增加口服糖水及吸吮的止痛效果。
結語
上述方法都可運用於早產兒「處置痛」之非藥物處理。受限於臨床上早產兒醫療及健康情形,例如:早產兒使用呼吸器、管路很多、禁食或虛弱,無法執行袋鼠式護理、口服糖水及非營養性吸吮等;有待臨床醫護人員依照可執行情形給予合適的非藥物止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