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與代謝症候群簡介

文/減重暨代謝手術管理中心個案管理師林秀錦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宣布肥胖為21世紀影響人類健康的重要問題,肥胖除影響生活品質及造成醫療龐大支出外,甚至會造成死亡;在美國有將近 35%的人口被診斷為肥胖,其中6%為病態性肥胖(Flegal KM, Carroll MD, Kit BK, Ogden CL. ,2012 );而在台灣估計病態性肥胖者約為20萬人。
目前肥胖已知和社會  環境的「活動和食品消費結構」、「人口和文化」有深刻關係;而造成肥胖的真正原因則眾說紛紜。有證據指出可能是和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有關,也有可能來自於遺傳或環境。目前研究多關注於營養基因學及腸道微生物方面(Lluis Serra-Majem & Inmaculada Bautista-Castaño,2013)。而定義肥胖的方式有許多種,一般較常使用的方式有體脂肪的分布、身高體重表對照表、腰臀比與身體質量(Body Mass Index., BMI),在此我們即以身體質量指數為簡介。

肥胖的定義

依據WHO的定義,BMI大於30(kg/m2)以上即稱為肥胖,此外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 則定義凡BMI>35(kg/m2)以上且合併有其它疾病或BMI>40(kg/m2)以上者即稱為病態性肥胖。
因東、西方文化與環境具有高度差異性,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亦針對成人體重提出建議:BMI應維持在18.5至24(kg/m2),太瘦、過重或太胖皆有礙健康發展,體重過重BMI≧24( kg/m2)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與惡性腫瘤等慢性疾病的主要風險因素(肥胖與病態性肥胖之定義詳見表一)。

肥胖的併發症

肥胖也會引發許多併發症,依據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於2014年列舉的肥胖併發症有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心臟與冠狀動脈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睡眠呼吸中止、關節疾病甚至於罹癌風險增加等等。除了上述生理影響之外,肥胖者其心理的影響亦不容小覷。例如憂鬱、低自尊等,即是因龐大身軀造成的社交障礙(情感、隔離)等;此外肥胖者還須面對醫療相關支出增加、工作曠時與其他特殊需求等社會經濟成本。

代謝症候群的判斷

代謝症候群一詞最早由瑞典醫師Kylin描述「高血壓、高血糖與痛風一同發生」時開始,歷經80年,各家學者對其名詞爭論不休,直到1988年由世界衛生組織正名為「Metabolic Syndrome」。判斷是否為代謝症候群時,需考量下表危險因子,若包含有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