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生死相遇

文/台北總院自殺防治中心諮商心理師周昕韻

阿英阿嬤已經連續好幾週睡不安穩,來到家庭醫學科就醫。在醫師引導詢問之下,阿英阿嬤這才道出3年前痛失兒子、1年前先生相繼過世的低落情緒。醫師判斷連續的哀傷打擊讓她睡眠障礙加劇,因此協助阿英阿嬤轉至精神科就診,並鼓勵參與哀慟家屬團體。
在團體治療當中,醫師、心理師、社工師等,協助家屬面對憂傷,有時寫一封寄不出去的信,或是由醫師教導認識傷痛各個階段之後,試著把情緒說出來;在同儕中,家屬漸漸發現自己並不孤單,還有許多跟自己面臨一樣處境的人可以互相鼓勵。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階段,人們歡喜「生」的到來,擔憂「老」的逼近,恐懼「病」的折磨,避談「死」的悲傷。在醫院裡面,這四個階段天天都在發生,各個階段的病人、民眾、家屬與工作人員,都應學習更有智慧地面對生離死別。
許多人就像阿英阿嬤一樣,長期積壓情緒,影響到原本的生活甚至身心健康而不自知,這時候除了要有自覺,更要適時地尋求幫助。近年,對於悲傷輔導等心理疾病的重視愈趨提升,醫院裡的醫師、心理師、社工師,都是很好的陪伴者。
「國際死亡、瀕死及喪慟工作集團The International Work Group on Death, Dying and Bereavement」於1974年成立,採會員審核制,由140位世界各地專業領域之菁英所組成,致力於臨終關懷、安寧療護、悲傷輔導、創傷後遺症等心理疾病之探討研究,每年於世界各地舉辦國際會議以提供最新學術與實務工作成果的交流。在台灣目前唯一的會員-本院精神科、自殺防治中心、安寧療護中心主任方俊凱的積極努力爭取之下,集團一年一度的正式會議將首次移師至台灣舉辦。
相較於西方社會開放的文化思考模式,在台灣死亡、面臨死亡及安樂死等相關議題仍趨向保守且具有爭議性。2015年1月31日將於台北院區舉辦會前會,以「一生一次,絕無僅有的生死相遇」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蒞臨演講,針對「臨終關懷Hospice、安樂死Euthanasia、自殺Suicide、悲傷與死亡教育Grief and Death Education、藝術治療 Art Therapy等」議題進行探討,讓台灣更多的學者、實務工作者、病人以及有興趣的社會大眾都能參與其中。詳情請上網:www.pre-iwg2015.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