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兒童醫院兒童急重症科主任彭純芝
最近幾年,少子化的趨勢下,兒科被視為黃昏事業,加上醫療糾紛與日俱增,兒童急重症領域,更是一個「人人避之」的次專科。算一算,自己在此新生兒及兒童重症醫療中已經待18年了,會走入這一次專科,也許是冥冥中註定,故事自住院醫師的第1個星期就開始了……
印象非常深刻, 第1年住院醫師、第1個星期日、第1次值假日急診班,跟隨著總醫師在急診工作 。診治一位手足口病的小病童,在那時未經歷腸病毒重症的年代,手足口病被認為是時間到就會好的疾病。媽媽要求打點滴,我看著急診室整排的留觀病人,先採取了勸退的策略,但熬不過媽媽的要求,向總醫師請示後給予打上點滴留院觀察。正竊喜自己可以診斷此病,未料,晚上病童出現腦膜炎轉入加護病房,病情急轉直下,隔2天就過世了。止不住的淚水,揮之不去的愧疚、恐懼、悲傷,第1次感受到醫師的使命與矛盾:醫師不是神。
由於儀器與治療方法的進步,重症醫療有其專業性,且在生死關頭非常需要有足夠經驗的專責醫師stand-by 床邊,掌握變化、穩定軍心、陪伴家屬。當然,各專業領域的主治醫師「共同照護(combine care)」的模式,更可相輔相成提供專業的連續性照顧,對危急病人提供最好的醫療。因為團隊的努力,12年前我們就曾以葉克膜(ECMO)維持50多天,救治了一位肺炎呼吸衰竭的病童。也曾有小病童,出生不久就因先天性氣管狹窄,在病房使用呼吸器救治,數不清多少次突然發紺、心跳遲緩而急救,現在也已經長大上學了。另一位腦性痲痹的小病童,肺炎呼吸衰竭,血氧不到50%、心跳不到60次/分,大家整晚守著,準備陪著走過最後一段路,卻也奇蹟似的活回來了。雖然,仍有許多無力回天的遺憾。但生死關頭,讓我們更能領受神的力量與恩典,藉由這些生命的奇蹟,展現了醫師的真價值。
永遠不會忘記,半夜接到電話,直接開車衝到醫院,那腎上腺素飆高的感覺。也無法忘懷,家屬失去摯愛痛撤心扉的哭泣。當小病人活回來的感恩,讓一切的辛苦都成了甜蜜的負擔!生死關頭,醫路走來,無願無悔,滿懷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