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了慈心

文/台北院區院長室主任潘雅卿

本院承作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全民健康保險山地離島地區醫療給付效益提升計畫」(IDS),執行地點位處新竹縣尖石鄉後山的玉峰村及秀巒村。該二村落並無公共運輸可利用,唯一有的是,每週玉峰及鎮西堡各有2趟免費巴士往返竹東。部落裡的居民,當他們生病需轉診下山就醫時,如果沒有交通工具或沒人載送,只能搭此免費巴士,扺達竹東再轉到新竹縣市就醫,到了新竹市區幾乎只能看下午診或急診。

後山住民曾經反應一事,住民獨自下山到新竹市某醫院急診就醫,到了半夜急診醫師認為病症已緩解沒有留觀的必要,告知可以離院回家;然而他一來沒有親人住在新竹市,二來也沒有車可以返家,故而轉向醫師商求是否能留到天亮,讓他有車搭到竹東後再設法上山;但不幸遭到拒絕只好辦理離院,為求安全最後選擇在7-11騎樓下坐睡到天亮。

理解各醫院在急診留觀床數的不足,也理解空床是要留給有需要的急症病人,沒有醫療需求的病人理當離院返家。然而聽到這件事的當下,隨即想起吳前院長再成醫師在好消息電台錄製真情部落格時,提及他的父親吳希揚醫師早年收容下山就醫的原住民朋友留夜在家中客房的故事,不免對後山住民的遭遇感到萬分不捨。

近日,從院內電子公文系統中檢視已結案的特別事故報告表,看見楊育正院長的批示意見:「例如此案因意識不清來急診,血壓當時為196/81,本身無家人,則半夜AAD後續之安全如何可更周詳?請急診解主任與科內大家斟酌。」深受感動,再次感受到一位醫者對病人的憐憫之心。

唐朝孫思邈在「千金方之論大醫精誠」中曾提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惜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嶮巇、晝夜、寒暑、飢渴、疲勞,-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不論是古時大醫的「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或是吳前院長父親收留病人夜宿,或是楊院長對單獨就醫病人的憐憫,在他們身上所看到的都是「慈心」。

在聖經新約裡多次提到耶穌「動了慈心」:
◎耶穌對耶利哥的二個瞎子「動了慈心」(太二十34)
◎對長大痲瘋的懇求,耶穌「動了慈心」(可一41)
◎耶穌在曠野面對眾人,彷彿一群如同沒有牧人的羊,便「動了慈心」(可六34)
◎君王與奴僕比喻中,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並且免了他的債。
(太十八27)
◎在好撒瑪利人比喻中提到「看見他就動了慈心」(路十33)
◎在浪子的比喻中也提到「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路十五20)

耶穌的慈心是如此容易地被牽動與觸發,特別是在身體病痛的人、在憂傷者、在心靈迷失的人、在被欺壓的受害者、在放縱私慾的浪子身上,因著祂那豐豐富富的愛、慈悲憐憫的胸懷,更有一顆細膩敏銳的心,以致能定睛看見這些軟弱者的需要。然而,在有了「慈心」之後是有行動的。是故,瞎眼的得看見、痲瘋者得潔淨、心靈迷思的人得教訓、欠債的得以免債、受傷的得醫治、背離的得歸回接納。

今日在醫院工作的我們,當看見需要,願意「動了慈心」,就能體貼病人跟家屬的軟弱,就能注視病人的雙眼、留心聽病人的主訴、看見疾病背後的成因,而多幾句病情說明與衛教、執行醫療前給予緊張害怕些許安撫、在電梯裡多等待緩慢者30秒、主動推輪椅給軟腳的人、對張望的人給予指引、協助操作院內林立的自動化設備(繳費機、掛號慢箋機、抽血備管報到等)……,這一切的行動將如同經上所說的: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馬偕兒童醫院在經過多時的準備,按照時程逐步整修了新院舍,提供病童一個新的就醫環境,更甫於9月17日取得開業執照,是一個新的開始。

不論是醫事人員還是行政人員,就讓我們打開心靈的天線,感受病人的需要,再一次找回那到醫院工作的初衷,找回那顆願意為病人服事的起初愛心,隨時為「動了慈心」而將愛的行動付諸執行,從心開始重新得力,讓愛充滿在馬偕紀念醫院的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