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一腳印──范紀鎮主任默默堅守崗位成就非凡

文/淡水院區醫學研究部研究員陸中衡

范紀鎮主任在馬偕紀念醫院已經服務了超過31個年頭;他從當初的元培醫專(現在的元培科技大學)五專部畢業至馬偕紀念醫院病理科擔任醫檢師,爾後到中國文化大學修學分班,並從應用化學研究所畢業。後來在馬偕紀念醫院擔任病理科技術主任,並在2007年升任生理檢查科主任。
范主任同時兼任講師,曾任當時台北縣醫事檢驗師公會理事長、現任台灣病理技術學會理事長,經歷洋洋灑灑十分驚人。在這個環境中,榮耀光環幾乎都屬於醫師;然而像范主任這般的馬偕人,大概占了全體的90%以上,他們的起步也許並不亮眼,但卻一步一腳印默默堅守崗位,最終嶄露不凡的成就。

去年發表於Cell Death and Disease (期刊影響指數:6.044)期刊中的一篇論文:Overe­xpression of Lon contributes to survival and aggressive phenotype of cancer cells through mitochondrial complex I-mediated gene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4, e681.,由范主任與另兩位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員擔任共同第一作者。本篇論文在探討並證明過量表現之粒線體Lon蛋白與癌症形成之關係及其造成癌化之機制。
當細胞碰到壓力逆境(Stress)時,「粒線體內的多功能蛋白脢Lon」負責細胞的蛋白質恆定、調控粒線體呼吸作用電子傳遞鏈運作、影響細胞計畫性之凋亡(Apoptosis)、粒線體基因體的穩定性及其基因表現。
以往研究顯示,Lon會在癌症細胞中過量表現,若抑制或剔除Lon的表現會誘發細胞凋亡與活化細胞週期監控機制 (cell cycle checkpoint) 訊息傳導途徑。
范主任謙虛表示,該篇論文中許多生化實驗都是在國家衛生研究院完成,他負責臨床癌症檢體的病理切片及免疫染色,證明該Lon蛋白的確在口腔癌的病理檢體切片中有過多表現的狀況。
目前許多疾病機轉的研究,不能僅憑細胞模式或動物模式來證明疾病是否遵循某些生化或分子生物的路徑發生,最終依然必須在臨床的檢體上驗證假說是否正確,才能在高影響指數的科學期刊中發表,因此范主任的專業格外令人重視。

范主任非常自豪於他組織切片、免疫染色的技術,任何組織、抗體到他手中無不服服貼貼。要染什麼,就染什麼,而且背景乾淨,每個病理切片染色照片都像圖畫一般。
像本篇研究就有超過150個病人檢體、含括各種癌症的病理切片可供檢驗測試。針對不同組織、不同抗體的特性,將染色條件調整到最好,也因此切片染色非常漂亮。最後判讀組織切片免疫染色結果,做好統計及顯微照相提供給研究團隊,成為高分論文裡畫龍點睛的一筆實驗結果。
如此方式,對於習慣主導研究方向的研究者而言,可能直覺上認為這應該不能稱為研究。然而在目前個人研究領域分工愈來愈細的趨勢下,一個大型疾病機轉的研究計畫,勢必需要許多不同領域的專家投入才能達成,成為醫院裡具有專業訓練的醫技同仁研究的切入點。

以范主任為例,他4年前才開始向院方提出研究計畫申請。剛開始也不清楚做研究的一些眉角,甚至被問說:「老范,你為什麼要來做研究?」范主任的每個計畫經費都不超過20萬,這些年來已通過5件前導型研究計畫,完成6篇SCI的論文。其中5篇為第一作者(包含共同第一作者)、2篇論文的影響指數超過5,這個研究成績可能比醫院內大多數的研究人員都要好。

成功秘訣:一步步完成目標
提到范主任的成功秘訣,他說就是一步一步的完成他生命中的目標。由於對病理組織切片、免疫染色檢查技術有深厚基礎與研究熱忱,因此他在專業領域優勢、豐富臨床經驗等資源中,尋求院內醫研部、病理科同仁支援或找有意願的臨床醫師,甚至外部研究機構等多元管道合作,才成就他的研究成果。目前院方鼓勵醫事職系人員發表學術論文,醫學研究部已建立了很好的平台,方便醫技人員申請研究計畫,范主任鼓勵有志之士可以循他的例子完成自己的研究夢想。
最後范主任用愛因斯坦的話來鼓勵自己和所有的馬偕人:「如果缺乏昂然奔放的精神,所有的手段都只是遲鈍的工具。」他認為工作永遠不要停留在一灘靜水中,立下個人目標,堅持信念與毅力,秉持專業,相信醫技人員一樣有機會參與研究計畫及論文發表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