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你快樂嗎?──專訪李朝雄醫師

■淡水院區醫學研究部研究員陸中衡

李朝雄醫師是本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專精精神流行病學研究。今年1月於世界知名的醫學雜誌Lancet (影響指數:39.06)發表一篇有關台灣人在近20年精神健康狀況變化的論文,Changing 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common mental disorders in Taiwan: a 20-year repeated cross-sectional survey. Lancet 2013; 381: 235-241. 李朝雄醫師為該篇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該論文以流行病學及生物統計學的方法討論有哪些因素造成台灣人愈來愈不快樂的原因。

台灣人每4個人就有1個人不快樂

在論文中提到的「Common mental disorders (CMDs)」是屬於社區精神健康狀況的描述,如個人焦慮、憂慮、心情很糟糕等情緒都是。論文中研究的年代是由1990至2010年共20年的時間,台灣人具有CMDs狀況的盛行率由1990年的11.5%,幾乎以線性倍數增加到2010年的23.8%,可以說每四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很不快樂。而且李醫師認為這個23.8%的盛行率數值,至少在未來五年內不會下降。
李醫師在論文中曾就性別(女性)、婚姻狀況(曾有婚姻者)、教育程度(較低者)、就業狀況(失業者)、健康狀況(較差者),作造成台灣人CMDs盛行率上升的原因分析,卻也發現問卷訪查的年代本身就有很顯著的影響意義。
李醫師認為在個人發展過程中有兩個時期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第一是幼年時期的家庭關係,第二是青少年時期的同儕關係。可是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往的家庭結構有許多重大改變,單親家庭愈來愈多;而且因為國民教育制度一直在改,許多小孩從小就必須承受許多來自大人、制度的壓力,不能夠享受無憂無慮的童年。
而近年來家長過度保護小孩,動不動就投訴教育工作者,妨害老師作為學生間仲裁者的角色。對於青少年發展過程中需要同儕的合作、競爭、惺惺相惜等的情誼,無法正常的發展,使得台灣人在成人後心理健康上出現許多問題。
若是以醫療的角度來談,社會對於精神健康也非常不重視;不僅衛生福利部對於精神健康的相關補助非常少,健保對於心理諮商的給付也是只有每半小時340元,根本沒有人願意做心理諮商的工作。其實以論文提到的CMDs,一般人並不會到精神科去尋求治療(精神科都是處理更嚴重的病例),而是需要由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如開業醫、家醫科、內科、外科等的醫療工作者予以發現、給予治療。而且很多時候並不需要藥物來控制病狀,以心理諮商將病人的心結打開,個人就可以恢復健康。可是目前大環境並不允許這樣做,是非常令人憂心的。

其他的亞洲國家也有類似情形

李醫師表示在韓國也看到類似的情形。歐美的社會學家認為這是亞洲國家由原本農業社會在工業化過程中進入已開發國家的必經「陣痛」。國家發表的經濟狀況數據,很多時候都只能代表大企業的經濟數據,與一般老百姓所感受到的狀況差得很遠。
若國家對於人民的福利措施不夠周延,當大時代的經濟狀況不好時,中產階級就會逐漸崩解,社會就會愈加不安,人民當然就會愈來愈不快樂。

心理健康影響因素

本篇論文指出其實個人的心理健康是與我們生活的環境、人際關係息息相關。所以若能夠藉由心理諮商找到每個不快樂個案的社會因子並予以解決,則會使得這個社會更加健康。

高影響指數期刊的要求

李朝雄醫師認為高影響指數的科學期刊其對於所發表的論文內容要求非常高,所以投稿的論文,第一資料要很有價值,第二結果要呈現的很好,討論要言之有物,面面俱到。
比如Lancet這篇論文,就是將台灣人的精神健康狀況與近20年台灣的社會、經濟狀況(如失業率、離婚率、自殺率等)相比較、結合,而能夠寫出一份很有深度的論文。
其實所分析的資料都是從網站上下載下來,以前也有其他的作者將這些資料做分析寫成論文發表,但是都沒有像這篇論文深入。這篇論文的分析、討論,對預防醫學或公共衛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李醫師也曾經有過好幾年論文投稿不出去的窘境。他現在認為為因應高影響指數期刊的要求,集體創作是必要的。
他是研究論文團隊的核心份子之一,研究核心份子先擬定論文的主題、架構、發展方向,然後邀請不同領域的學者共同合作、各自貢獻專長,李朝雄醫師最後協調大家的想法,寫成論文。如Lancet這篇論文就邀請了醫療、統計、流行病學、社會學等的專家,才能完成。

對於馬偕年輕一輩同仁的勉勵

他勉勵年輕一輩的同仁,要問問看自己對現在做的工作是否有興趣?若是就努力、認真繼續做下去。並將自己的工作成果與同儕分享,要彼此協助,一起往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