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在最高點 早療篩檢團前進司馬庫斯

■公共事務課代理課長王紀葳

八月底,早期療育醫療團前往新竹縣尖石鄉司馬庫斯部落進行篩檢,這趟行程,協調了好久,派出的醫療團更是一時之選,包括一般兒科部主任‧小兒神經科資深主治醫師邱南昌、復健科資深主治醫師莊曜嘉及耳鼻喉科資深主治醫師楊政謙,另外還有護理部由陳綉惠護理長帶領的董曉萍、施宜坊護理師及復健科早療個案管理師陳季妍等人。
說來慚愧,來到醫院今年已是第十年,不知寫過多少有關巡迴醫療的消息,但自己跟隨出團,這還是第一次。
前輩們說,往山上的路段崎嶇難行,叮嚀我「早餐不吃飽、上車睡飽飽」,才能免於自己變得狼狽不堪。關於前者,我可都有細心遵守,但就是捨不得閉上眼睛,深怕錯過路途中的一草一木,無法真實記錄這趟司馬庫斯行,途留遺憾。

翻山越嶺前進司馬庫斯
下了高速公路交流道後,轉由竹120縣道,後接竹60鄉道,沿路上,還可以看得到前一週潭美颱美帶來土石流的痕跡,部分路段路面碎石尚未清理完畢,通往司馬庫斯的路已有拓寬,但這山路就像原住民的爽朗個性,轉彎爬坡的彎度一點都不囉嗦,感覺車身已經成了九十度,相形之下,北宜公路的九彎十八拐根本就是大巫見小巫。
翻了一座山、又一座山,坦白說,沿途其實沒有所謂的風光明媚,但卻有著山巒壯麗的震憾,而群山環繞中一個個獨立的村落,宇老、上下田埔、秀巒、泰崗……,還看到通往錦路、養老的叉路,一堆陌生的地名,則是讓我這個城市鄉巴佬嘖嘖稱奇,但可能也因為與天爭命的現實環境,岩壁上不時出現紅底白字的「災難收容所」指標,讓我對這些族人有著莫名的敬畏與疼惜。
馬偕紀念醫院針對偏鄉的服務其實不只於司馬庫斯,包括尖石鄉境內玉峰、石磊、上田埔、下田埔、秀巒、泰崗、錦路、養老、新光、鎮西堡總共十個部落,採分組分線方式,讓每個部落都能分配到醫療照顧,這些都是馬偕關懷手足的具體落實。新竹分院則常年在五峰鄉醫療服務、落實教育關懷;台東分院則在蘭嶼、綠島的離島上留下關懷的種子,真的可以說是把愛送到需要的地方。
此行,還去了一趟秀巒衛生室,這是馬偕紀念醫院醫師及護理師長年常駐的醫療點,族人的病歷也都存放於此,每回巡迴醫療時,都得先去衛生室取得部落的病歷後再出征,所以這裡的病歷建檔也很特別的以家戶來區分,方便管理、醫療並進行衛教與長期關懷。

上帝部落的子民
愈接近上帝的部落,心靈亦感受到無比的平靜與坦然。
司馬庫斯素有「上帝的部落」之稱,隨著蜿蜒的山路向前行,遠遠看到司馬庫斯的指標時,內心充滿悸動,眼前用木牌寫下的1公里指標,內心一陣欣喜,車上一群初次到訪的媒體人,幾乎要一起振臂歡呼,看來,不脫二十分鐘就可以到了吧!
其實不然,往司馬庫斯部落的指標,跟其他地方的指標可是大不相同,看到1公里,意思是「你往上帝的部落前進了1公里」。這可真的是讓頭一遭赴司馬庫斯的我們大開眼界,也證明了,通往上帝的部落,需要耐著性子,從零開始,只要再往前前進16公里,即可真正抵達。

原民的孩子跑得飛快,個個身手矯健,天真活潑的一雙大眼睛咕溜溜的打轉著,馬偕紀念醫院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陌生,還有好幾個小朋友來醫療團找他們認識的大姐姐。
為六歲以下的孩子做早療的評估,在都市不是難事,就像打預防針時的問診與進行孩童發展評估,近年來司馬庫斯的生育率增加,為打造健康部落,因而決定將早療的觀念向下延伸,孩子是上帝的寶貝,更是族人的命脈,有了健康的孩子也才能營造健康的部落。
此行受檢的孩子共有21人,在進行最後的評估會議討論中,除了7位需半年或三個月追蹤觀察的孩子外,其餘都十分健康,反倒是普遍存在著蛀牙的問題,希望下一階段能夠透過口腔清潔與保健宣導,落實孩子的口腔衛生。

急救訓練落實於災難救助
台灣偏鄉醫療一直是當地居民心中的痛。為加強巡迴醫療之外的衛教資訊及訓練緊急事件處理能力,近年來,馬偕紀念醫院每年均會赴司馬庫斯及泰崗進行大型急救種子訓練計畫,為部落青年建立基本急救包紮運送的觀念,讓山區一旦發生緊急或重大意外時可以即時應變,增加救援能力,掌握時效。
教會長老優繞‧依將說,去年年底不幸發生的司馬庫斯遊覽車翻覆意外,當天族人聽到消息後,透過部落內的廣播,不論男女在十五分鐘內已集結完畢,趕赴事故地點,體力健壯且熟悉地型的男性負責協助警消救援工作,從幾乎垂直的邊坡徒手搬運傷者,婦女則負責安撫受到驚嚇的民眾,合力救助的情操與行動力,獲得社會各界好評。
優繞‧依將說:「若不是有馬偕紀念醫院幫我們上過課,我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幫忙才好!謝謝馬偕給了我們自助與助人的能力!」
「馬偕所至‧有愛編織」。這股愛的力量將持續延續,也將「以愛傳愛」,看見需要,提供協助。

秀巒衛生室裡病歷分類法格外不同。

親如家人的馬偕團隊與部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