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生之護理工作進化大衝擊 我的遠距照護經驗

■遠距暨居家照護服務中心護理師陳盈如

進入護理界服務是24年前的事了,就在1989年缺乏護理人員時期,從來沒有找過工作的我,畢業後隨即7月即進入馬偕。
遇到大度路機車飆車時期,沒有SNG衛星轉播,因此每當假日夜晚飆車地點擠滿人潮與小吃攤販,意外病人的運送問題多到必須以大度路第幾根電線桿之前送榮總,第幾根電線桿之後送淡水馬偕來舒緩。急護單位護理工作忙碌,病人進進出出,在醫院所學到的比在學校多太多太多了。
此時護理紀錄是手寫,醫囑處方單都是手寫,電話是有線的,醫師是使用呼叫器呼叫的,血壓、體溫、脈搏生命徵象都是手量,醫療評估大多使用視覺、聽覺、觸覺之感官的世代,一切都是人工的,因此經驗老道的醫療人員是看病時首選條件。
資訊科技日新月異,還搞不清楚什麼是「蕃薯藤」,什麼是「Windows」,什麼是「Excel」,什麼是「Word」,什麼是「Powerpoint」,辦公室只有一台電腦Window5.0版本,和一台很吵的撞針式印表機。這一年是1993年,那時做的事都是老師沒有教過的事。漸漸地機器取代人工,醫療紀錄一定需要使用個人電腦輸入,查詢相關資料也要透過個人電腦,慢慢地個人電腦成為辦公室和家裡的必備品,身上還要另外背著筆記型電腦;手機取代呼叫器,任何時候都與3C產品掛勾。
這時護理照護是照顧有機體(病人)後,再把所有做過的事記錄於電機體(電腦)中。一切科技資訊都在生活中不斷變化、進化,穿梭在科技巨浪中,載浮載沉的努力爬起想站在浪頭上。
隨著時間流逝,四年的急護經驗讓我有機會加入居家照護護理工作,從汲汲營營轉為一切都急不得的慢性病照護。原先在醫院是以醫師醫囑為照顧方式為主流,居家照護必須考慮病人、經濟、環境、及家屬的情況不同,給予個別性的護理指導,尤其在病人家中,便一定要客客氣氣有禮貌,儘管我說的話是對的也不能用命令式的口氣,只能柔性勸導。有時還會有家屬要客訴,要求更換說話溫柔的護理師,這個挑戰讓直腸子的我受盡很大挫折,此時護理不只是專業更是多了一層社會交際關係。
自從台灣進入高齡化的社會後,健保的加入造福許多長期臥床的慢性病病人,長期照顧發展非常蓬勃。因此行政院衛生署於2008年1月開辦「遠距照護服務試辦計畫」,期望透過資訊科技的導入與應用,發展友善使用人機介面,建置社區式、居家式、機構式遠距照護服務模式,期待藉由此項服務,讓使用者不論身處於家中、戶外或照護機構,都能獲得連續性的照護服務。我也就在這時期懵懵懂懂的進入照護體系,護理照護轉型不用非得面對面,而能夠通過生理資料資訊上傳,透過評估再以電話關懷方式給予相關護理指導。
透過美姿美儀訓練、說話藝術訓練以及複雜的客服系統操作,這個時候的護理人員要成為空服員加客服人員加護理師加心理諮詢師,甚至身兼掛號台,簡直是宇宙無敵超級不能敗護理師。
一天的開始,總是始於用熱情的心以及甜美的聲音,準備迎向我的健康管理客戶。「您好,我是馬偕紀念醫院遠距照護中心護理師,由於今天您的血壓血糖尚未上傳,昨天血糖偏高,方便與您討論嗎?」,這時有可能遇到狀況一「小姐,我在中國大陸開會,現在不方便。」、狀況二「小姐,我還沒有起床耶!」,狀況三「嘟……,你已進入語音信箱快速留言請按……。」面對不同的狀況,還得有不同的應對。當然也有認真自主管理的客戶,透過電子郵件往返及電話關懷,生理量測數值能夠漸漸導進理想範圍。
護理指導走向客製化,「可以做什麼」多於以往「不能做什麼」,討論空間變大,相對服務項目也趨向多元,維護健康不再只是醫護人員的工作,客戶本身須要擁有正確維護健康觀念是很重要的。如此,正向的鼓勵及關心是不僅要提升遠距照護護理指導成效,也要改善客戶的維護健康行為。
遠距照護健康產業雖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但是由於這項服務必須自費沒有保險給付,在城市中推行是一大考驗,也挑戰著以往認知上的護理工作。當護理不再是執行醫囑,離開了醫療藥物環境,使用資訊媒體及電話關懷服務,這樣的護理專業價值在哪裡?而國人對健康服務價值的定位在哪裡?這都是我仍在摸索了解的,而我只能說時間將是最好的解答妙方,相信遠距照護的健康產業終有一天會水到渠成,成為預防醫學「治未病」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