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纖維顫動與熱休克蛋白-專訪葉宏一醫師

心臟病、腦中風大有關係?
心房纖維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與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27
專訪葉宏一醫師

■淡水院區醫學研究部研究員陸中衡

報載一名年約60歲的男子,因心房纖維顫動疾病導致腦中風。可是心臟方面的疾病怎麼會與腦中風有關?
本院心臟內科資深主治醫師葉宏一,同時也是馬偕醫學院醫學系系主任兼本院醫學研究部循環生理研究組組長,去年其實驗室與台北榮總陳適安教授研究團隊就心臟與治療後狀況共同發表一篇文章:Electrophysiological Correlation and Prognostic Impact of Heat Shock Protein 27 in Atrial Fibrillation.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5: 334-340, 2012.發表之期刊的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為6.462,在心臟專科領域中是很重要的期刊。

心房纖維顫動疾病對國人的重要性

根據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1990年起在新北市金山區所做的心血管疾病調查,顯示心房纖維顫動疾病的盛行率在男性為1.4%,在女性為0.7%。發生率在男性為1.68/1000人年,女性為0.76/1000人年。台大公衛在追蹤13.8年以後(共發生有208案中風、776案死亡),發現「有心房纖維顫動疾病的人」發生中風的風險是「沒有心房纖維顫動疾病的人」的約4倍,並有約2倍多的風險發生「其他原因的死亡」。因此心房纖維顫動疾病的確是危害國人,尤其是老年期健康的一個重要疾病。心臟病到了末期階段,幾乎最終都會發生心房纖維顫動的病徵;而心房處在纖維顫動時,血流在心房中會形成渦流,很容易因此形成血栓。血栓若是流入腦部,就會造成阻塞性中風,這就是心房纖維顫動疾病與中風之間的關係。

心房纖維顫動疾病的種類

心房纖維顫動疾病依據發作的時間可以分為三種,包括:paroxysmal (間歇性)、persistent (持續性)、permanent (永久性)心房纖維顫動疾病。其中間歇性心房纖維顫動疾病為最早期發生,然後為持續性,最後為永久性心房纖維顫動疾病。以上三種心房纖維顫動疾病都有可能造成高危險性的中風,且引起中風的危險性相當。
這篇文章的價值在於臨床醫師可以用抽血檢測血中熱休克蛋白27的濃度來評估罹患心房纖維顫動疾病的病人在治療後的狀況,臨床科醫師並可以根據此數據提早作後續不同治療策略的安排,加惠病人且減少不必要的醫療成本。在論文中提及熱休克蛋白27可以保護心臟避免因為傳導電流的不穩定而引起的心肌蛋白溶解、避免心肌細胞動作電位的持續時間縮短及降低心臟發展為心房纖維顫動疾病的可能性。
而在以往的論文中指出,熱休克蛋白27濃度的高低與持續性或間歇性心房纖維顫動疾病的發生有顯著的相關性。
近來以免疫、發炎的角度來探討心臟病的發生是很新的趨勢,心房纖維顫動疾病也可以視為一種低程度的發炎性疾病。如本論文最後證明,血液中熱休克蛋白27與一些細胞激素和發炎反應蛋白之間有高的相關性。

致力臨床、研究並提攜後進

「臨床與研究工作是彼此相輔相成的。」葉主任認為當在臨床工作上碰到問題,應思考如何去解決它,以為病人謀得更好的福祉。
他期待透過研究實驗的測試去驗證解決臨床的問題,再經過臨床試驗的後續評估,落實轉譯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的終極目標。而轉譯醫學就是結合新穎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以提高醫療照護品質,使得病人的健康狀況得到改善。葉主任希望許多在馬偕紀念醫院的年輕臨床工作者可以了解並得到這種結合臨床與基礎研究的快樂滿足感,讓行醫生涯更有意義及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