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頻影像(Narrow band image)內視鏡在耳鼻喉疾病的應用

■耳鼻喉科主治醫師謝麗君

隨著科技的進步,醫療內視鏡及影像系統的發展及臨床應用更是大大提升。近年來,內視鏡已由過去的蠟燭鏡片組,進化到光纖,以至於現在廣為應用的電子內視鏡。電子內視鏡是利用鏡頭的感光元件CCD(charge coupled device),接收可見光源在黏膜的反射,經由三原色的數位訊號,在電腦重組成像,因此不必擔心光纖的斷裂,減少保養維護的問題,並可減少失真,且可擁有良好的影像品質。此外,目前電子內視鏡外徑也越來越細,可以減少檢查過程中的不舒服感,更可運用於小兒呼吸道疾患的診斷,即使是早產兒或先天性氣管狹窄的嬰幼兒多可以電子式內視鏡完成診斷且影像清晰,不若傳統內視鏡管徑細解析度卻大為降低的情況。
傳統影像內視鏡以氙氣做為光源,肉眼見到白色光源的影像。根據物理原理,波長愈長穿透力愈佳。可見光譜中,以紅光的波長最長,綠光次之,藍光最短。所以,當我們使用特定的紅、綠、藍濾板,只讓特定波長的光線穿透出來,使用紅光可以穿透到最深層,顯示出深色的較大的血管,藍光則在最淺處,顯現出紅色的微血管,淺層的血管變化。初期的腫瘤顏色幾乎與正常組織一模一樣,非常難辨識,但在窄頻內視鏡特殊光源之下,以濾片使光線波長窄化,藍綠更鮮明,突顯表層粘膜微血管及表面粘膜形態構造,使早期癌病變、病灶表面紋路、微細血管排列與粗細變化,更容易辨識。

窄頻影像電子內視鏡的應用
窄頻影像(NBI)內視鏡檢測在消化道系統的應用,如胃癌及食道癌的早期診斷已有不錯的臨床應用,而頭頸癌症的診斷與應用上,無論是口腔癌、喉癌、下咽癌、鼻咽癌的診斷,近7-8年來也逐漸受到大家的重視,也有不少的國際期刊的研究報告。在實際應用上,窄頻系統不必另外噴藥麻醉,只要在傳統內視鏡檢查狀態下,按個鍵切換就可以,所以不必額外再做一次檢查,可以減少檢查時間,減低受檢者的痛苦,不必多噴麻藥也減少了病人嗆到的危險,更有助醫師發現早期難辨別的癌組織,即使是零期癌也能現形。
馬偕醫院更是於2011年引進窄頻影像電子內視鏡系統,有頭頸癌病史及長期嚼檳榔、吸菸、喝酒、口腔癌的癌前病變等民眾,最好每三到六個定期接受窄頻內視鏡檢查,以期可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此外,本院耳鼻喉科也使用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於呼吸道疾病的診斷上,如先天性聲門下囊腫(ductal cyst)、聲門下血管瘤、呼吸道乳突瘤等疾患,都有不錯的應用與成果,在國內先天性呼吸道異常的疾患的診斷與治療更是國內的先驅,甚至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
在現實生活中,「寬頻」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在內視鏡的世界裡,一場「窄頻」的革命才正要展開。本院的窄頻內視鏡系統已建置完成,期待它能帶來更佳的診治以及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