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永久性心臟節律器治癒病竇症候群

■心臟內科主任郭任遠

七十四歲的陳老先生,除了患有高血壓,定期在服藥及偶爾發作的暈眩症外,身體還算硬朗,沒有其他重大疾病。但是半年前開始,他會無緣無故突然的昏倒,每次大概持續幾秒鐘便自然甦醒過來,偶爾在昏倒前會伴隨有心悸與胸悶,每個月會發生兩至三次,讓他非常不安,苦惱萬分。
看過耳鼻喉科、神經內科與一般心臟科,做過心電圖、心臟超音波、抽血及24小時霍特氏心電圖檢查,除了霍特氏心電圖看到幾次小於2秒的心跳停止與一次短暫的陣發性心房顫動外,其他檢查都是正常的,最後轉診到心臟內科心律不整專科門診。住院中,心臟電氣生理檢查證實了病竇症候群是昏倒的原因,植入永久性心臟節律器,三天後順利出院,迄今未再昏倒過。

常見於高齡長者
病竇症候群起因於控制心臟跳動的竇性結退化或受到破壞,另外負責供應竇性結血液的動脈發生完全性阻塞也會導致此病症,主要發生在年紀大的人。但有些有嚴重先天性心臟病需進行心臟手術矯正的嬰幼兒,也可能在術後發生此病。臨床症狀表現主要受疾病的嚴重度影響,在早期輕度竇性結功能不良時,患者可能沒有任何症狀,或有時因心跳太慢,心臟輸出血液不足,大腦供血不足而出現容易疲倦、全身乏力、頭暈等症狀;到晚期竇性結功能嚴重不良或病患合併有其他嚴重心肺疾病時,患者可能出現容易喘,甚至反覆發生昏倒,就像陳老先生一樣。
大部分的病竇症候群,並不難診斷,心臟科醫師藉著詢問病史,加上心電圖或24小時霍特氏心電圖可診斷出九成以上的病人,心電圖會看到持續性心跳緩慢(每分鐘小於40跳或日間心跳停止超過3秒)。另外少於一成的患者則必須靠事件記錄器(心電圖的記錄時間可長達5到7天),甚至要用侵入性的檢查方法,做心臟電氣生理檢查,將偵測導管從股靜脈或頸靜脈放入,順著大血管走向右心房,用心房快速跳動刺激的方法來檢查病患的竇性結起動心臟跳動的功能是否受到嚴重抑制。

植入心臟節律器
治療方式主要靠植入永久性心臟節律器,如果房室結功能正常,植入單腔型心房節律器就足夠;但如果房室結功能不良或有嚴重傳導障礙,則必需植入雙腔型節律器。
幾乎所有的病人在植入適當的節律器後,症狀都會緩解。對於早期,症狀不嚴重的病患,亦可考慮以藥物治療維持一段時日,待症狀變嚴重,或生活機能嚴重受障礙時再考慮植入永久性心臟節律器。但有一種病竇症候群的亞型,叫做頻脈徐脈症候群,病患除了病竇症候群,心跳會過慢外,還有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心跳會過快。通常在心跳過快停止的同時,會出現一段3秒以上的心跳停止,這類病人藥物治療很為難,當使用加速心跳的藥物治療病竇症候群時,它會增加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的發作;但反過來使用抑制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發作的藥物,卻會惡化病竇症候群,讓心跳過慢更嚴重,心跳停止的時間更長。
此時一般常用的治療方式是先植入永久性心臟節律器,再選擇藥物控制或預防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的發作。另外也可以考慮以經導管輻頻電燒術來根治心室上頻脈、心房撲動或心房顫動,觀察一段時間,看看竇性結的功能是否慢慢恢復,過去有研究報告顯示長期頻脈會抑制竇性結的功能,當去除頻脈後,有些病患的竇性結功能可恢復至接近正常。

慎防感染
植入節律器後,胸壁手術的傷口一般會在10到14天內癒合,之後則要注意保養,避免節律發生器(一般俗稱電池)上方皮膚破損,而發生感染,因為一旦皮膚破損,致節律器電池裸露而發生感染,通常必須把節律器移除方能控制感染,另需從其他途徑置放一暫時性節律器,待感染控制後,再於胸壁對側植入另一組永久性心臟節律器,工程浩大,不可不慎。
現今心臟節律器功能強大,可模擬接近正常心跳傳導路徑的運作,電池使用壽命一般長達7到10年,只要在電力即將用盡前,取出更換新電池,假使其他已植入的導線功能仍良好,即可再用7到10年,生活上要注意的只有要避免近距離的強磁場,植入節律器的同側手臂要避免大幅度高舉及外展,要做頭頸或胸部手術時要先會診心臟科醫師評估是否須暫時調整節律器設定,其他幾乎不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