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攝護腺增生及攝護腺炎的診斷及治療

■泌尿科主治醫師江百凱

說到攝護腺,相信很多人還不知道這個器官的位置在哪。攝護腺是男性專有的器官,它的位置就在膀胱底部開口的地方,大約一顆栗子的大小,將膀胱與尿道連接的地方整個包起來。前方就是恥骨(所以基本上從前方是摸不到攝護腺的),後方就是直腸(因此醫師必須靠肛門觸診來檢查攝護腺)。
當攝護腺出現問題時(發炎、良性肥大、癌症)時,容易影響膀胱功能,而出現許多頻尿、解尿困難、急尿,甚至尿液滯留等現象。
以下僅就幾種常見的攝護腺疾病說明並討論:  良性攝護腺增生
即俗稱的攝護腺肥大,隨年齡增長,攝護腺對於男性荷爾蒙的感受性愈來愈高,導致出現組織增生腺體肥厚的現象。當攝護腺變大的同時,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常見的症狀:
1.刺激性症狀:例如頻尿、急尿、夜尿,這是由於攝護腺肥大刺激到膀胱所引起的。
2.阻塞性症狀:例如尿流變細、解尿困難、解不乾淨、解尿斷斷續續等,這是因為肥大阻塞尿道所引起的。
攝護腺肥大通常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明顯。40-50歲時,只有將近20%的男性會有攝護腺肥大的問題,而50-60歲則提高至50%,80歲以上則超過九成。
攝護腺肥大的症狀也有其不同時期的變化,當早期攝護腺輕度肥大時,會稍微壓迫尿道,導致尿流變慢,此時膀胱會出現代償性的變化,也就是膀胱肌肉變厚以增加尿流速。
病人常常在早期沒有明顯感受任何尿流變慢的現象,甚至有些人會覺得解尿速度變很快,但是通常會伴隨頻尿或急尿的變化,這是因為膀胱肌肉層變厚,導致膀胱容積變小,以及膀胱收縮力過強導致尿急感變得很明顯。
當攝護腺持續肥大後,病人明顯感受到解尿速度變慢,伴隨著頻尿及難以憋住的急尿感,這時候由於膀胱收縮已經不夠維持足夠的尿流速,病人往往會開始使用腹部的力量來儘量維持尿流速,但尿流速通常已明顯低於正常值。
由於長期膀胱不正常的收縮,導致膀胱收縮的能力開始減弱,會出現解不乾淨或是會斷斷續續無法一次解出來的症狀。
當攝護腺肥大至重度的情形時,病人會有無法解尿的問題。長期解不乾淨的結果常常會引發一些嚴重的泌尿道問題,例如膀胱結石、膀胱憩室、膀胱發炎、血尿等症狀,甚至膀胱如果長期處於脹滿的狀態下,也會引發兩側腎臟阻塞性水腫,進而影響腎臟的功能。

藥物及手術治療
攝護腺肥大所引起的問題,可使用藥物或手術來治療。臨床上通常使用專一性極高的攝護腺平滑肌鬆弛劑來減少攝護腺的壓力(甲型阻斷劑),這類藥物的效果很快,通常患者一、兩天內就可以感受到解尿速度變快,但此這類藥物有時會伴隨姿勢性低血壓,導致頭暈、噁心等症狀,病人應特別注意。
另外也常使用男性荷爾蒙抑制劑來減少睪固酮轉變成會影響攝護腺的雙水睪固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這類藥物的優點是較不會影響血壓等重要因子,但需服用長達三到六個月才能達到最大效果,影響男性性功能的程度通常也較甲型阻斷劑來得明顯。
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病人不願長期服藥,亦可以使用手術方式予以改善。目前最常使用的術式為經尿道內視鏡攝護腺切除術,利用傳統電燒或新一代的雙極電燒或雷射等,經由內視鏡進入尿道,將壓迫尿道及影響到膀胱的攝護腺部分予以刮除,可以改善尿道的壓迫及膀胱的症狀。
傳統手術本身雖然有尿失禁、水中毒等副作用,現今的手術已可大幅減少嚴重的副作用,甚至在國外已有部分醫學中心將雷射攝護腺切除術改為門診手術而無需住院。  攝護腺炎
攝護腺炎對於泌尿科醫師來說是一種非常不容易診斷的疾病。由於其部分原因仍不明且症狀變異很大,因此需要進行相當詳細的病史及檢查才有辦法診斷。
急性細菌性攝護腺炎:這是最容易診斷之攝護腺炎,由於細菌之侵入,導致攝護腺體內部嚴重之發炎化膿,通常會導致病人會陰處明顯疼痛,解尿困難等症狀,肛門觸診可發現攝護腺明顯腫脹、觸痛及發熱,此時容易引發敗血症,通常建議病人住院施打抗生素一至兩週以上以緩和細菌引起之敗血症,由於抗生素不易進入攝護腺,因此通常建議用藥時間至少要一個月,甚至如果轉變成慢性攝護腺炎的話需用藥三個月至半年。
慢性細菌性攝護腺炎:此為攝護腺長期反覆的細菌感染所引發,由於慢性發炎經常會導致腺體內纖維化,因此抗生素治療上也需要較長的時間。
慢性非細菌性攝護腺炎/慢性骨盆腔疼痛徵候群:此類攝護腺炎為臨床上最為棘手,也是病人最為困擾的疾病之一。精液檢查可以發現有炎症變化,卻無法檢測出任何細菌病原體,治療上也相對困難很多。病人會出現反覆性的下泌尿道不適,如陰莖疼痛、會陰疼痛、解尿困難、恥骨上不適等症狀,然而尿液檢查等泌尿道相關檢查卻都正常,常會讓人誤以為是無病呻吟。
無症狀發炎性攝護腺炎:此種攝護腺發炎則無症狀,僅於精液檢查或切片檢查中發現有發炎反應。
攝護腺發炎的治療仍以抗生素為主,此外也常配合使用甲型阻斷劑、止痛消炎藥、肌肉鬆弛劑等等。另外配合物理治療:如熱水坐浴、攝護腺按摩及攝護腺熱微波等等也可能有效。規律的性生活及正常之生活作息也對減少攝護腺炎也有相當之效果。此外減少長時間騎乘機車或腳踏車、戒酒及減少刺激性食物等也可能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