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邱玉京醫師
八月的台灣下了一場好大的雨,土地的眼淚抗議著人們對環境的予取予求。山洪翻湧,許多人一夜之間失去的部落與家人,失去了樂天知足的生活與堅定的信念。
在台北的我看著新聞無法不掉淚,真的不喜歡那種束手無策的感覺,電視畫面播放著山下親人的哭喊煽動著一股使命,總覺得自己不應該只是在家緬懷著小林夜祭昇平的歌舞、惦記著某一年春天那瑪夏的螢火蟲。
很感恩上帝給了我學習的機會,可以兩次進入災區與受傷的人們同在。
協助安置災民
八月十三日的早上社工師依虹、嘉恩、護理師慧萍和關懷師貴惠姐和毫無經驗、忐忑不安的我一同南下到旗山,協助長老教會安置災民的工作。
這一天天氣開始放晴,直昇機可以順利起降加速了救援工作,大批的災民分別由那瑪夏、桃源等部落陸續下山。
長老教會在旗山的救災中心開始積極規劃各個教會的設站工作,每個牧師、同工忙進忙出,為了讓即將下山的災民們有安適的環境休息。隨後我們收到指示,到了內門鄉永興教會,和教會、伊甸基金會的同工們一起完成設站的工作。
投入醫療援助
從台北出發的時候,想像中憂鬱、焦慮的災民會如潮水般湧入,但到了教會才發現,大家急需要的是身體的創傷及內科的照護,正苦惱著該如何籌措醫療資源時,碰到內門鄉衛生所主任來視察,稍做自我介紹後發現主任原來是高醫的學長,很幸運的從衛生所募集到一些基礎的門診藥物及檢查器材,加上外界物資漸漸足夠,醫療站在第一天的下午慢慢開始運作了。
與災民搏出情感
一開始大家紛紛投入換藥的工作,經過連日的跋涉,許多人身上都帶著傷口,全身濡著溼氣也長出許多皮膚病,牙痛了好幾天的小妹妹捧著嘴巴找了我好幾次,感冒流鼻水咳嗽頭痛在下山之後終於可以得到治療。
一邊換藥、一邊和災民們說說話,聽她們描述一個星期來的遭遇、聽她們如何在最脆弱的時候向上帝禱告、聽她們用樂觀的語氣說著終有一天會再回到部落裡的願望;和災民的感情就是在這個時候,慢慢的搏出來的。
永興教會安置的是來自桃源鄉勤和村的布農族人,家園全毀之後她們不停的逃難,壯丁背著老人、媽媽抱著孩子躲避洪水,族人感恩著因為父親節年輕人回家,同心協力才能提高警覺減少傷亡。
忙碌的一天加上天氣的燥熱,心情始終無法真正平靜下來,直到晚上牧師的睡前禱告,聽著大家嘹亮的歌聲似乎才沉澱下來。
感謝醫療團隊
家醫科黃麗卿主任不疾不徐細心的看診,協助急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篩檢,還提供我哄騙小孩的巧克力;社工和心理師們完整的災民資料建檔和量表評估,詳實的記錄每一次病人追蹤的情形;精明幹練的護理師、溫暖的關懷師、有條有理的嘉恩和辛苦的司機大哥都讓巡迴安置中心的過程平順喜樂。
回到台北後常常掛念著族人,多虧了許多人陸續投入災區,當我八月底再度跟著醫療團回到高雄時,可以遵循著更有效率的流程與方法,將醫療和關懷與人們分享。
仍要面對漫長的未來
雖然當了三年多的精神科醫師,對於如此渺小的自己能夠做些什麼,還是非常焦慮。
雖然第一時間備妥藥品到了災區,或是查看是否有符合焦慮、憂鬱症狀的災民,是否是一個理想的介入方式?這樣做,就是救災了嗎?還有什麼是我們沒做到的?面對災難的心理衛生介入形式,一直是不夠成熟的。
畢竟災難牽涉的絕非只有一時的創傷。
經驗、目睹災難只是其中一環,後續牽涉的還有離散、遷移、文化的失落、對新環境以及對生存議題的困惑、疑懼,放不進診斷的,仍是要面對的。
保持平靜的存在
日本的精神醫師中井久夫先生是日本神戶地震後被任命為處理災難的精神健康的計劃負責人,他曾經謙虛的說:他根本什麼也不會。
心理急救的書上說:保持平靜的存在。藉由平靜且清晰的思考,能幫助倖存者感覺她們可以依賴你,依循你的指引維持專心;即使是一個短暫關懷的眼神。
期許自己懷抱著溫柔、傾聽、謙和的心,繼續學習,學習大地給我們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