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尖石鄉遠距照護服務

■施壽全副院長

歐美先進國家雖然醫學發達,但也不是有人住居的地方就有足夠的醫療服務人員,因此他們藉由高科技的儀器與網路協助,發展出遠距醫療的照護模式。以專科來區分,透過儀器傳輸資料較容易獲得診斷,所以應用遠距醫療也是最多的,包括皮膚科、病理科、放射線科及心臟科等。
台灣地狹人稠且醫院相當多,大多數人就醫方便,所以遠距診療作業遲遲都沒有具規模性的發展。不過,台灣的醫療資源也不是分佈的很平均,雖然多數人可以受到醫療照顧,但品質還是有些城鄉差距,離島與偏遠地區,當然也相對處於醫療資源不足的境況。

照顧弱勢族群
政府與民間醫療機構,長年來是以定期或不定期,派遣醫療人員親臨地方的方式來彌補離島與偏遠地區醫療服務的不足。本院是具有照顧弱勢族群使命的教會醫院,這些年來對於執行支援醫療資源匱乏地區的事工一向不遺餘力,除了早期的小金門外,一直持續提供支援的,國內包括蘭嶼、綠島、新竹縣尖石鄉與五峰鄉,國外則有泰國、吉里巴斯與斐濟等國。然而,這樣的運作方式,是否真能發揮實際的作用而促進當地住民的健康呢?

率先提出遠距想法
去年9月,本院在尖石鄉後山舉辦的一場大型巡迴健康宣導活動中,親赴現場義診的蔡正河院長發現,當地居民罹患高血壓與糖尿病的比率相當高而且普遍控制不佳;所以,他提出了以遠距照護的模式來提升我們服務效益的構想。
台灣的遠距醫療服務雖然尚未成熟,但若干儀器廠家,倒是比照國外水準,早已預備了不少可供傳輸資料使用的機儀;不過,不像在都會地區,可以一個人或一個家庭自費擺一台機器,在偏遠地區,基於成本與效益考量,必須有不一樣的運作模式。

選定儀器放置點
尖石後山幅員廣闊,住民分散各地,所以首先需要思考的是—─找到一處或數處居民較為聚集的場所來擺置生理監測儀。幾經評估,我們選定了泰崗與司馬庫斯部落。
接下來,便是與部落的牧師、長老開會商議,也與廠商洽談;從去年9月開始到今年農曆過年前,包括我在內的工作人員上山下山了幾次,終於分別在泰崗教會與司馬庫斯的衛教站,安置了監測儀,也訓練了一些種子健康專員來負責量測與傳輸。
以居民的常見慢性病為考量,我們初始所設定監測的生理數據,包括身高、體重、腰圍、血壓與血糖等五項。取得資料後,數據就會由網路同步傳輸至台北遠距照護服務中心與尖石鄉由本院所設立的秀巒衛生站。
雖然原先與牧師或長老商量時,他們是展現出高度的興趣,但實際執行一開始,居民的反應並不熱烈,甚至出現抗拒的情形,幸好健康專員鍥而不捨,為了使計畫順利進行,有時還自行專程到住民家中以手工量測數據再帶回去傳輸。

分析居民健康提供建議
尖石後山居民的遠距照護服務從今年3月正式展開迄今,針對20歲以上居民所做的生理數據篩檢,已超過了實際住民的半數。我們發現,兩個部落中,男性約兩成腰圍過粗,女性則超過半數。在泰崗部落,新近被發現有高血壓或原本有高血壓而控制不佳的居民將近八成,飯前血糖異常或原本有糖尿病而未能好好控制的則約有三成。

增加其他疾病之量測
在司馬庫斯部落,血壓高的約有七成,血糖偏高的則較少。秀巒衛生站的醫護人員在篩檢出這些病人後,搭配了他們原有的就診資料,緊接著就展開了提出建議、提供衛教或安排進一步處置等工作。
在這幾個月的新模式運作過程中,發現無聲無息慢性病的頻率是如此的高,我們感受到原住民朋友,平時總是忙於工作,對於自己的健康以及該如何維護健康,事實上不是那麼的關心與了解。
台北總院原本對於尖石鄉就有長期的駐點與巡迴服務,如今再加上遠距照護的方式,希望一段時間之後,可以更加促進住民的健康,預防慢性病造成的後遺症,避免連帶而來造成家庭生計上更大的負擔。
當然,目前的生理監測項目只有血壓與血糖而已,我們期待在這個模式的運作上了軌道,真正能發揮作用後,某種程度的視訊諮詢服務,對於原住民朋友也相當常見之酗酒及痛風等疾病,將可能是我們下一階段需要思考去規劃如何使用遠距方式來協助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