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院區秘書文書課潘雅卿副課長
馬偕紀念醫院執行尖石IDS醫療業務已邁入第十年,在整個尖石後山IDS的計畫裡,我們參與的部落,依路線約略可分為石磊;錦路、養老;田埔、秀巒、泰崗、新光、鎮西堡;司馬庫斯,這些部落與台北的距離並不算遠,以最遠的司馬庫斯為例,下關西交流道後約略再75公里的路程即可到達,然而崎嶇的山路加上部分路段路況不好,75公里的路程卻需要花上三個半小時才能抵達,偶而在高速公路遇上大雨或事故,也曾有耗上六個小時才到新光的情況發生。
推動預防醫學的觀念
去年九月在司馬庫斯、泰崗二地辦理大型活動及巡迴醫療後,蔡院長看到就診的居民血壓高居不下,多次提及要照顧後山居民的健康,不僅是治療,也要推動預防的觀念,並要求要把遠距的模式從都會區延伸到山區。
醫院初次推動遠距,是與中研院及建設公司合作,提供社區民眾在宅執行生理監測。對都市居民而言,為了保健而量血壓的大有人在,但能落實持續監測者總與執行時間成反比,如何把生理監測的概念向後山住民解說並取得認同而落實監測成了一大功課等著我們去完成。
選定泰崗與司馬庫斯
選定執行部落是第一項任務,泰崗與司馬庫斯是我們初步選定的目標,泰崗部落的在籍人數將近400人,實際居住人數約有130人;司馬庫斯的在籍人數約130人,扣除孩童及外出民眾尚有50餘位住民留在部落裡,他們的特色都是群聚性夠而且民眾人數尚在可掌控的範圍。
在施副院長的帶領下,整個團隊包括有院長室、醫工室、資訊室及遠距醫療協助廠商,我們多次上山與部落溝通預防醫學的重要性、遠距監測的方式以及預期的結果,幾次初步的溝通因著部落的牧師、頭目、長老們的肯定,帶給我們莫大的鼓舞。同時也獲得馬偕儲蓄互助社的贊助,提供所需的二套硬體設備及額外的血壓計二台,讓我們在推動的初期沒有什麼難擔當的事。
健康專員孕育而生
經過協調後由兩部落分別派出健康專員,各自負責部落住民的生理數值監測,包括有早晚二次血壓、血糖、身高、體重及腰圍。終於在今年2月25、26日到泰崗及司馬庫斯進行安裝、教學及測試,並於3月1日正式開始生理監測。有了先前社區遠距的經驗,雖然使用不同的監測儀,但在既有的基礎上,初步的業務執行還算順利,然而第一天的順利卻不完全是好的開始。
落實量測是第二大課題,原先期待著能篩檢全部落住民的生理監測做為基礎值,卻因著部落的生活仍秉持著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習性,而這習性讓健康專員幾乎量測不到住民的晨間飯前血壓。因為清晨四點住民就已開始到果園或菜園工作,回到部落的時間往往是八點以後,或因休息或因持續工作而找不到人量血壓。
認真量測的哈拿
慶幸的是,泰崗的健康專員~哈拿是本院新竹分院的離職護理人員,為了讓後山住民真的能得到實質的遠距照護,也為了建立完善的基礎資料,我們與哈拿協商的結果是以分區及預約的方式逐步安排泰崗地區民眾一一量測,例如:泰崗六鄰並不在群聚的部落中,哈拿則先以電話預約,再驅車行駛經產業道路到各住家,車子無法抵達的地方則徒步前往。
有時哈拿也會坐在涼亭,招呼族人前來量測,有些族人也會主動前往;雖然這些都不是原先規劃的執行方式(電腦直傳),也帶給哈拿許多額外的工作(數據補鍵),但是經過一個半月的努力,哈拿的辛勞也轉換成具體的成果,成為醫院照護泰崗地區住民一個很好的參考資料。
司馬庫斯執行情況
司馬庫斯的部分,原先規劃由數位青年共同執行,也期許能在部落每日晨會時來個集體量測,為了不影響晨會也減少量測的等候時間,我們額外地提供二台血壓計,希望能分散量測。
但在實際作業時卻發現,司馬庫斯早上的晨會開會地點是在戶外,住民或席地而坐或站立,並不合適量血壓,加上部落共同經營的關係,每個人每天都分配有需要完成的工作,在責任心驅使下,多以工作為重而忽略了個人的生理量測。這部分,後來改由派駐在秀巒衛生室的李紫寧謢理師以一週的時間進行全部落的量測工作,並隨著每月二次的駐診持續監測當地住民的生理值。
辛苦的普查與篩檢
以去年本院負責的尖石IDS就診民眾的診斷碼顯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了20.7%,其次是自發性高血壓占19.5%,第二型(非胰島素依賴型,成人型)或未明示型糖尿病佔1.3%,這些數據促使我們關懷尖石原住民朋友的高血壓及糖尿病,這一次的普查與篩檢雖然花費近二個月的時間,卻也證實投入心力在這兩個部落上是有意義的,因為兩部落血壓異常均逾70%,泰崗的餐前血糖異常值則有27%之多,腰圍異常值也不在少數。
讓篩檢出異常生理值的住民確實就醫完成血壓血糖控制又成了我們的努力目標,透過普查讓不少平日只覺頭痛的住民,找出原來病因就是高血壓,經過訪視、衛教與就診,改善了他們的身體狀況與生活品質,看著他們愉悅地說出自己就醫的經過,一來欣慰半年多來的辛勞有了成果,一來也深切期盼能繼續有好的就醫與服藥遵從性,因為尚有許多人對高血壓高血糖仍不以為意。
真實呈現的生活價值
早年大部分民眾對原住民的刻版印象似乎都停留在喝酒不事生產,愈與部落接近,愈能看得到他們的真實的一面。
在一次拜訪行程中,有位陳榮貴長老好意地邀請我與院長室李淑真主任和當地張保羅牧師到他的府上吃晚餐,那是在一間鐵皮屋,鄰近的則是一棟尚未完工的二層磚造民宅,沒有完整的外牆與隔間,牧師介紹著說:那是陳長老夢想中的家,他把每年的農收,扣除下一年的生活費用、孩子的學費、教會的奉獻後,如果有剩,就拿來蓋房子,他說:一年蓋一點,總有一天可以完工,好讓妻小和老媽媽一起住進他們的新家。
沒有借貸,用真實所有的來蓋自己的家,這是他的想法。比起自己偶而上網找尋便宜的家用品,如果再加上無息分期付款,就覺得是賺到了的想法,不免汗顏。預支未來,其實也是在預支自己的生命,不是嗎?
司馬庫斯的共同經營也是令人敬佩的,整個部落等同於一個公司會社,有完整的功能分組,分配著每個人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也從營收中提撥出部落子女教育基金,保障部落小孩的教育機會,他們的生活模式正如同聖經上所寫: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立比書二:4)
寧信宿命的安排
部落住民不變的仍是那樂天知命的個性。當告訴住民高血壓比例偏高的時候,有人笑著說:那是因為我們住的比較高啦!阿美族都在海邊血壓應該比較正常。
他們很容易就接受所謂「命運的安排」,當族人因意外喪失生命時,親友也會接手照顧遺留下來的幼兒,就像水蜜桃阿嬤獨力撫養七個小娃一般,但相對的在失去抗壓性的同時,他們也很容易地就安排了自己的命運,這點實在令人感到憂心。
然而我們看到有不少的社服團體,同時在付出關懷的行動,安排有社工人員協助山上住民不論是在補助申請或憂傷處理上,愛的故事正經由這些人的手,一直不斷地在傳播著。
為生活打拼
在尖石後山,真的沒有便利的就醫性,從各部落到馬偕醫院駐守的秀巒衛生室,至少也要40分鐘到2小時的車程。
透過遠距照護,我們衷心期望能讓後山的住民能得到好的醫療照顧,藉由生理監測的落實及社區關懷,能達到有效的健康管理,減少並預防惡性高血壓併發症及其他病症的發生,間接地相信也能讓住民無後顧之憂地來為生活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