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手與否之間,是愛的存在空間 談安寧照顧模式

文/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安寧療護暨教育示範中心社工師曾稚婷

62 歲的阿春阿姨,在院外診所例行性的洗腎時,突然呼吸心跳停止,送到急診急救後,呼吸心跳恢復了,但是人卻一直沒再清醒過來;醫生說阿春阿姨的腦受傷了,不會再清醒了,繼續洗腎,心跳再次停止的可能性很大,就只能把阿姨送到護理之家,但是阿姨之前說過,絕對不要當個臥床老人,兒子不知道該怎麼決定,如果不要洗腎了,他覺得自己在扼殺媽媽的生命……

85 歲失智20 多年的阿承阿公,從可以生活自理,到只能成天躺在床上,這一年多來已經因為肺炎反覆進出醫院多次,最近連吞嚥都會嗆到,醫生建議放置鼻胃管,但是阿公卻常常自己扯掉,家屬很捨不得,但如果不放,又怕阿公活活餓死……

台灣因為豐富的醫療資源、就醫便利和品質好的照顧技巧,使得病人在醫療的照顧下有很大的機率可延續生命,但是背後卻附帶了被剝奪的生活品質;臨床上,是否該幫病人放置鼻胃管的兩難,演變成親情孝道與生命
尊嚴的拉扯。在台灣,生命價值與意義越來越被重視,已有許多人開始思考自己走到生命末期時希望如何被照顧。但是即使是這樣,在醫院中像上述阿春阿姨和阿承阿公的狀況卻不斷上演,家屬在做決定的過程中,常常在放手與否之間煎熬。

安寧照顧以往都被認為只有癌症末期病人才需要考慮,但是事實上,安寧照顧是一種照顧病人的理念與精神,並不侷限病人的年齡或是所在地。現行的「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中,規範了癌症末期與八大非癌的病人種類,允許
兩位專科醫師評估符合疾病類別的病人,可以適用「安寧緩和醫療條例」,並進入健保給付的安寧照顧模式中。

安寧照顧模式分成「安寧共照」、「安寧居家」與「安寧病房」等三種照顧模式:「安寧共照」指的是,當病人還在一般科別接受治療的同時,原科別醫師可以照會安寧團隊,一起討論醫療方向以及用藥,以緩解病人在治療
過程的痛苦提高其舒適感;「安寧居家」則是針對可以出院,但需要比較密集的返診就醫的病人,若有往返醫院不便的情況,可以透過安寧居家的護理師到家裡探視,提供必要的醫療照顧,以提供更好的照顧品質;而「安寧病房」則是需要密集醫療照顧的病人,在簽署拒絕急救的同意書下,在醫院裡接受積極的舒適照顧和症狀控制。

由於傳統觀念中對於「安寧」=「放棄」的刻板印象,在選擇安寧的照顧模式時,仍讓許多病人或家屬在抉擇過程中有是否放手的兩難。事實上,安寧照顧的精神是「拒絕無效醫療」並「積極的症狀控制」而非消極的放棄醫
療,因此安寧照顧的團隊,除了醫師和護理師之外,還有社工師、心理師與宗教師,會一起協助病人、家屬或是醫療團隊分析各種醫療決策的優缺點,以做出對病人最好的選擇。

其實在我們的實務經驗中發現,放手與不放手的背後,常常不是因為冷血與不關心,大多時候都是因為家屬的愛,而不忍心或不知如何做選擇。

馬偕紀念醫院的安寧照顧,是一種六全的照顧,在全人、全家、全程、全隊、全社區和全心的照顧下,我們看見在兩難中家人愛的滋養空間,尊重每一個選擇與決定,協助家屬與病人,在必然的生命終點前,好好的和解,溫柔的道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