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醫療中心副主任 林怡吟
近來,上自總統下至學者莫不暢談國際醫療,國際醫療或說是國際觀光旅遊醫療,成為最夯的話題。馬偕國際醫療中心自97年4月成立至今,抱著戒慎恐懼的態度,在競爭的大環境中摸索前進。
政府規畫的國際醫療
「顧客走進來,醫療走出去」。對於全球三千億美元醫療市場的商機而言,台灣的確有發展國際醫療的優勢,具有國際級的醫療水準、合理的成本優勢、先進的醫療儀器及整合式的團隊醫療。
2006年衛生署提出《2015年經濟發展願景》第一階段三年衝刺計畫的產業發展套案中的醫療產業升級部分,將「醫療服務國際化」視為重點之一。今年4月30日行政院公佈新興產業第四波「健康照護升值白金方案」,也將「國際醫療」列為六大方針之一。
官方已提出「醫療服務國際化旗艦計畫」,預計三年內政府投入4,440萬台幣,建置政府與醫界的合作平台,以推廣國際醫療。
目前由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承作的醫療服務國際化專案管理中心邀集了30家醫院組成的團隊專案執行,鎖定活體肝臟移植、顱顏整型、人工生殖、心臟內外科、關節置換等五大強項。期許能以台灣稱霸亞洲的醫療強項,三年創造台幣70億元產值,當然也期待能帶動其他服務業,創造三萬就業機會。
葉署長也指出,國際醫療將鎖定「重症醫療」和「觀光醫療」兩大體系。政府四年內將投入17億元,讓重症醫療及保健旅遊整體市場產值達到220億元,醫療觀光人數能占觀光人數比例達一成。
上述種種方案,已顯示政府發展國際醫療的決心,而目前政府扮演的角色及責任在於跨部會溝通協調,例如委請外貿協會、僑委會協助台灣對外國際宣傳,尋找合作平台、外交部配合核發醫療簽證等,相關法令也陸續鬆綁中。
另邀專家學者規範產業秩序,避免醫界彼此削價惡性競爭,透過醫院評鑑制度及輔導訪視,進行嚴格醫療品質把關,才能營造台灣在國際醫療領域優良的聲望,使相關產業得以永續發展。
馬偕國際醫療的走向
馬偕國際醫療中心成立至今,以穩紮穩打的方式,不同於專案管理中心的逆向操作模式,也讓我們建構了一線生機;首先,醫院原即有一定的外籍人士就診量,經過評估分析,我們鎖定部分科別特殊醫療,初期透過原即存在的這群外籍病人,不斷地增加我們的服務項目和修正各項作業流程品質,於獲得外籍病人的滿意認可後,口耳相傳的效應就自此發酵擴大,或許沒有高額的利潤,但同樣地我們也省下高額的行銷費用,且往後的行銷和轉介,也因而有明確的方向和對象。
重症及特殊醫療一直是馬偕醫院身為醫學中心的發展目標,設定未來優先任務之一為「急重難症整合式醫療服務」,其中老人醫學、心血管中心、腦血管中心等等更是重點發展的醫療項目。
整合未來的發展,打造出屬於馬偕國際醫療服務品牌,提升馬偕國際形象與國際能見度,是我們下一個階段的課題。
結論
身為教會醫院的馬偕醫院,如何從公益與愛心發展醫療照顧產業,是我們全院不論推展任何一項業務擺在首位的前題,往後我們期許能運用有限有效的資源,達到充分的效益,開發新通路,在眾多競爭者之中,規劃出屬於馬偕國際醫療的發展藍圖,建造馬偕整體醫療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