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兒童醫院胃腸肝膽科暨青少年醫學科資深主治醫師翁書釗
臺灣兒科醫學會自2018年起,積極推動青少年醫學次專科醫師的教育訓練與證照審核。馬偕兒童醫院於2019年成立青少年醫學科,並成為青少年醫學次專科醫師訓練中心,主任由兒童內分泌科主任丁瑋信兼任。2022年在時任兒童醫院院長許錦城的領導下,兒童醫務部結合兒童青少年心智科、家醫科、婦產科、護理部與戒菸個案管理師等跨科別、跨職系的成員共同努力,通過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青少年親善照護機構認證。
青少年醫學科與新生兒科,並列兒科領域「唯二」以年齡作為區隔的次專科,正好也是在成年之前,身心各方面均發生劇烈變化的兩段期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指出,青少年期為兒童步入成年的過程,指10歲至19歲之間,甚至愈來愈多神經科學的證據顯示,此段發展過程可延伸至25歲。生理外型上,身高體重會快速增加,第二性徵逐步出現,開始在意外表,看起來「像大人一樣」;在心理上,擁有快速且大量學習的能力與技能,追求獨立但情緒卻起伏不定,相處起 來偶爾又「像孩子一般」;社會人際發展上,重視同儕認同、反抗威權,以至於此時期的親子和師生關係往往令長輩放棄溝通,俗話說:「就是難搞啦!」。
他們不是故意的
在20世紀初,美國心理學家G. S. Hall已經提出青少年期的「風暴與壓力理論」,以解釋因較差的自我控制能力(風暴)和高度敏感(壓力),在此期間,無可避免的會發生一些情形,包括:
- 親子衝突:青少年傾向反抗威權,嚮往獨立自主。
- 情緒脆弱:荷爾蒙改變和心理壓力,可以引發無法控制的心情變化。
- 風險行為:對於神經刺激的需求,加上仍在發展中的神經與情緒,青少年容易忽視後果,做出危險行為。
青少年源於生物本能的「生存腦」,專門針對威脅生存的事件做出迅速本能的反應,如威嚇、甚至打鬥。唯有「生存腦」感到安全無虞,「思考與學習腦」才能正常運作,進行理性思維及建立關係。
青少年診間的小秘密
青少年就診的原因,生理不適的比例降低,圍繞在發育與內分泌疾病、性相關疾病或是身心症。更多青少年期待的是獲得諮詢,如:健康檢查、疫苗接種、減重、性相關議題、適應問題、情緒與人際關係、戒菸與物質濫用等,甚至青少年本人並不想走進醫院「這超級不酷的地方」,而是被家長或師長認為有青少年問題才無奈配合。
馬偕兒童醫院設立青少年親善門診,作為10至18歲青少年專屬的一 般科,多樣症狀問題或難以分類的主訴,都能在此處獲得初步評估,需要時轉介至合適專科進一步處置。青少年醫學科醫師珍惜每一次與青少年會談的機會,畢竟他們已跨過層層障礙來到診間,下一次未必能如此順利。
我們尊重每一位青少年對隱私的高需求,彈性調整看診時的參與者;我們明白青少年的表達能力和對抽象問題的理解能力各不相同,且不易在短時間內與人建立關係,因此安排較寬裕的應診時間,並利用問卷等不同形式進行評估。
更為重要的是,在每一位青少年鼓起勇氣釋出善意的瞬間,我們不僅處理身體不適,更積極梳理背後隱藏的憂鬱和情緒障礙。馬偕兒童醫院的青少年醫學科醫師藉由對青少年特質的了解,從診間出發,透過友善的看診環境、團隊服務、社區參與,提供青少年綜合、人性化的醫療。(本文由馬偕兒童醫院兒童內分泌科暨青少年醫學科主任丁瑋信審閱)
兒童胃腸肝膽科暨青少年醫學科資深主治醫師翁書釗:
台北門診時刻表↓
https://www.mmh.org.tw/child/register_single_doctor.php?depid=30&did=12&area=tp
淡水門診時刻表↓
https://www.mmh.org.tw/register_single_doctor.php?depid=30&drcode=4992&are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