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善意 帶來醫病關係的和諧

文/馬偕紀念醫院社會服務室臨床社工課社會工作師蘇敏麗

隨著病人權利意識抬頭、醫療知識普及與病人家屬對醫療服務期待提升,醫病間的摩擦及醫療爭議也隨之增加。本院面對此需求,設立多元管道來回應與處理,包括馬偕紀念醫院官網首頁的院長信箱、院內各樓層病人意見QR code及2104醫病關係專線,其中2104醫病關係專線由醫務社會工作師主責,藉由電話及現場接獲病人家屬之反饋意見、建議及鼓勵案件。

使用專線者大多帶著想一吐為快並期望事件儘速解決的情緒、不善於以書寫方式表達或曾向單位申訴過未得到滿意處理等。在投訴與建議的來電中,雖時有 情緒激動、指責或忿忿不平者,仍不乏有語氣和緩、態度尊重的病人家屬,其目的都是希望本院能更好,避免令人不適的就醫經驗再次發生。

依據社會服務室歷年醫病關係專線統計分析,各職系主訴問題排序,皆以「服務態度不良」居第一高位,其次為「專業能力不足」。

病人承受病痛的折磨、家屬承受照顧的辛勞、醫療人員須顧及所有的就醫民眾,不論是身在醫療場域的哪一個角色,其注意力都容易擺在自身專助的事情上而可能忽略對方的立場。當需求未被滿足所衍生之負面情緒,也容易聚焦於自身的感受,因而缺乏為他人著想的思維,在此情境下的話語,更容易添加雙方不滿的情緒,許多誤會及衝突則因應而生。

主訴「專業能力不足」多與醫療結果不如期待或對醫療知識的片斷認知或錯誤解讀有關,所以醫護人員清楚得說明醫療過程與結果,並確認病人、家屬是否了解顯得十分重要。

醫病溝通技巧 創造雙贏效果
醫療人員在忙碌的工作裡,當病人與家屬發生不合規定、不合理的要求時,容易先指出對方的錯誤,要與對方「講理」而造成衝突。依據研究指出,醫病溝通技巧四大主題為「好的表達」、「關注病人」、「與家屬建立良好關係」、「團隊運作」,每一項都考驗著醫療人員用什麼心態在看待病人、家屬與其反應。

「非暴力溝通」(又稱善意溝通、同理溝通)理論指出:「人在衝突的表面下,都反映出人心深處尚未得到滿足的種種需要。」但人們經常忽視內在需求,而是帶著「批評」、「卸責與 不願負責」、「腦袋與身體分離」的「4D 語言」(為評斷Diagnosis、否定Denial、命令Demand、應得Deserve),影響了對客觀事實的解讀並帶來誤解,也會刺激對方的防衛心,而難以達到彼此需求,以致衝突層出不窮。

而「善意 溝通」講求在溝通中透過以下四個基礎元素去同理、照顧自己與他人,尊重雙方需要,創造相互接受的解決策略:

1.觀察(Observation):依據實際所發生的事,不帶情緒與個人評斷。
2.感受(Feeling):辨別情緒,為喜怒哀樂等情緒之延伸。
3.需要(Needing):表達自身需求,如生理、安全感、歸屬感、尊重與自由等。
4.請求(Requesting):針對需要向對方提出請求。

預防勝於治療,同樣,在面對可能帶來衝突的第一時間就讓同理、善意溝通活現在互動中,願意相信「愛」與「憐憫」是人的本質,亦是內心深處最大的需求。以尊重、不評斷的心去聆聽,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不以自己的邏輯去思考,以對方能理解的方式去傳達自身想法及情緒的理解,讓對方感受到關懷,再將溝通導向醫療目標或解決問題,這是讓醫病關係滿意的關鍵,而親切、有耐心及清楚說明,是鼓勵案件中共同的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