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偕紀念醫院一般外科門診護理師張曦甯
在門診經常遇到病人說:「醫師, 我感覺下腹靠近鼠蹊部的地方凸一塊,這是什麼?」經評估後,診斷為疝氣。根據統計,約95%的疝氣均可從外觀看出,但患者若沒有不適感,通常會忽略而錯過黃金治療時機,容易導致腸子卡住甚至壞死而需緊急開刀,故早期發現,儘早處理相當重要。
什麼是疝氣?
腹腔內的器官因肌膜組織變得薄弱,而從原先位置突出移位,即稱為疝氣,好發率約3至4%。其分為:腹股溝疝氣、股疝氣、臍疝氣或切口疝氣等,又以腹股溝疝氣最常見。造成疝氣的可能原因為工作壓力、排尿或解便用力過度、腹水、先天性缺損、腹部曾接受過手術、懷孕與肥胖等。
在臨床研究上,男性罹患疝氣的機率較高,比例約7:1。由於男女性的骨盆腔構造天生不同,因此疝氣種類不盡相同,但不論男性或女性皆有可能罹患疝氣。其症狀主要在病灶處感到輕微隆起及墜痛感,且在提舉重物或用力咳嗽時,隆起會更加明顯,但平躺時則會漸漸恢復。
而疝氣屬於身體組織上的破壞,因此,透過藥物或非手術方法,如疝氣帶等,皆無法痊癒,唯有透過手術才能完全根治;同時疝氣拖愈久則愈大,對於鼠蹊部的破壞也愈嚴重,手術困難度與病情複雜度皆會提高,術後傷口恢復速度也較慢,且很可能造成腸子卡住壞死,導致生命危險。所以一旦發現疝氣,應儘早就醫治療。
手術方式及術後注意事項
目前疝氣手術分為傳統手術及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傳統疝氣手術分為兩種,第一種為透過患者自身組織的張力進行縫合手術,在術後容易因張力大導致傷口疼痛,復原程度較慢、復發率高,故近年已逐漸被取代;第二種則是無張力疝氣修補術,利用人工網膜修補組織間的疝氣,不但可達到修補效果,張力也較小、疼痛感較低、恢復較快,復發率較低,是現今疝氣手術之主流 。
而近年隨著微創手術盛行、手術經驗與技術累積,腹腔鏡疝氣修補術只需分別在肚臍下方開一個 1 公分及兩個 0.5 公分的傷口,便可使腹腔鏡器械通過,使用人工網膜修補受損腹壁。因傷口較小、疼痛度較輕微,患者能較快恢復至正常生活。
手術後應保持傷口乾燥,約一星期癒合後即可碰水。術後一個月內應避免劇烈運動、從事吃力工作、提重物或會使腹壓增加之動作,如用力解便、仰臥起坐、騎乘腳踏車等;基本生活作息可照常,如走路、爬樓梯等。
術後若出現發燒、傷口突然紅、腫、熱、痛、異常分泌物增加、腹股溝膨出或陰囊腫大等情形,需立即返診。目前手術方式日益進步,傷口小、疼痛感輕微,可快速恢復正常作息。平時應減少會增加腹壓的動作,不僅可預防疝氣發生,也能防止再次復發。若您有疝氣的困擾,請掛本院一般外科,由專科醫師協助治療。
(本文由一般外科資深主治醫師蔡家騏審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