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疼痛的福音— 脊髓腔內嗎啡幫浦

文/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梁慕理、馬偕紀念醫院麻醉部疼痛科主任勞萱之

嫣雪(化名)是位皮膚白裡透紅的漂亮女性,在工作上是同事的好夥伴,在家庭中是面面俱到的人妻、人母,而在三年前罹患大腸癌,辛苦的經過手術與化療後,原發的大腸腫瘤完全清除,僅剩腹壁上一點轉移腫瘤,也隨著化療慢慢縮小。

但由於腫瘤轉移到腰薦椎及骨盆, 導致近期下背痛日趨嚴重,一個轉身或一抬腳都造成不適;上廁所時,臀部和左側下半身也會麻痛。兩週以來幾乎失去全部的活動能力,甚至躺在床上不經意伸腳或壓到左邊屁股都痛得受不了。在住進醫院後,打針吃藥對於姿勢保持不動時,的確有止痛效果,卻讓整個人昏昏沉沉,食不下嚥。

脊髓腔內嗎啡測試及第二階段幫浦植入

在醫療團隊積極地調整口服和注 射藥物後,都無法讓嫣雪站起或坐起超過五分鐘,疼痛科為她做脊髓腔內嗎啡單次注射測試,以評估微量嗎啡的效應。經單次注射後的半天,她已能自行起身上廁所,前兩週幾乎只能右側躺的她,也可以在床上自行翻滾甚至走上幾步,完全不害怕被疼痛擊倒。

一週後,嫣雪接受脊髓腔內嗎啡幫浦(Intrathecal Morphine Pump,ITM) 植入,經藥物微調達到最佳治療效果後,嫣雪開始在病房每天早中晚散步半小時,重新訓練左腳的肌肉力量與平衡。在先生和家人全心的照護下,她開始接受後續的化療和復健。ITM植入一個多月後,她可以在先生的攙扶下,上下住在四樓的家。

還記得她來疼痛門診補充幫浦中的嗎啡,很開心地說,「那天是第一次不需救護車人員到四樓扛著至醫院看診。」再過一個月,她更可以自己一人走下四樓,搭乘計程車來醫院與先生會合一同看診。自由的上廁所與行走,這類事情對於沒什麼病痛的多數人而言,一點都不特別,但對於在重病中的嫣雪,能保有自己的活動能力,甚至可以為自己和心愛的家人煮頓飯,是最珍貴、珍惜的美好時光。

髓腔內嗎啡幫浦評估及使用範圍

脊髓腔內嗎啡幫浦的植入,在美國被廣泛用於癌症病人的疼痛管理,特別是慢性癌痛患者。根據統計,在美國每年約有25萬名癌症病人接受疼痛管理治療,其中10~15%的病人考慮使用ITM。在歐洲,ITM也常被用於癌痛病人,特別是需要高劑量鴉片類藥物來控制疼痛的患者。但歐洲國家之間可能仍存在差異,例如 ITM的可用性和醫療保險覆蓋程度。

通常,在進行ITM植入前,醫生會先進行詳細的評估與詢問,了解病史、疼痛程度、其他治療選擇以及患者對治療效果與功能改善的期待。接著,進行試驗性測試,在患者的脊髓腔內注射小量的鎮痛藥物嗎啡,確定可以有效緩解疼痛以及最佳的劑量和藥物種類,以確保ITM可以持續有效地控制疼痛。

藥理研究顯示,靜脈給予嗎啡的效力是口服的三倍,若更進一步將嗎啡直接在脊髓腔內輸注,其效力更是口服嗎啡的三百倍。脊髓內給藥除了總需要劑量大幅降低,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幅降低頭暈嗜睡以及腸胃道相關的併發症,如:腹脹、噁心、嘔吐或 便祕等。

整體而言,ITM可以有效緩解慢性癌痛,特別對其他治療方法無效的病人,更能減少疼痛藥物的用量,從而減輕身體其他部位的不良反應,並且可以控制病人所需的藥物劑量和注射頻率,讓患者有機會恢復生活品質,甚至返家休養。然而,ITM的使用也需考慮其風險和副作用,如植入手術風險、藥物依賴和戒斷症狀等,因此需要疼痛治療醫師嚴格控制和監測。當然,病人與醫生都需權衡ITM 的風 險和效益,以及對日常生活與質量的影響,來決定是否使用ITM作為治療選擇。

脊髓腔內幫浦的其他使用範圍

目前,在臺灣ITM是自費的醫療選擇,而健保目前針對脊髓腔內給藥給付的項目,是脊髓腔內baclofen幫浦植入(Intrathecal Baclofen Pump,ITB)的藥劑,針對合乎適應症的病例,可經由專案申請使用。ITB用於治療痙攣和肌肉緊張的症狀,通常用於脊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或腦性麻痺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患者。此類症狀可能對患者的日常活動或生活品質造成嚴重影響,因此,ITB植入可以幫助緩解相關症狀,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ITB與ITM都在患者的脊髓腔內植入一個幫浦,將微量藥物持續釋放到脊髓腔內作用在脊髓神經上,以減輕疼痛或反射性緊繃等症狀。兩種幫浦都由外部控制器控制,以調節藥物的釋放量。然而,兩者的藥物不同,ITB釋放藥物為肌肉鬆弛 劑巴氯芬(baclofen),而ITM用於控制疼痛,釋放的是鎮痛藥物嗎啡(morphine)。 幫浦的儲存容量有兩種,分別為20毫升及40毫升,需較大劑量的患者選擇較大的容量,填充藥物的週期可以達三個月以上,大幅提升返診就醫及給藥的方便性。

最後,脊髓腔內嗎啡幫浦植入是癌症病人的疼痛治療選項之一,對於無法以局部神經阻斷、口服或針劑止痛藥有效控制的嚴重癌痛,其有降低藥物劑量、減少藥物副作用、提升患者行動能力及生活品質改善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