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飛天使加油站─談早期療育家長的心理適應

文/馬偕紀念醫院社會服務室社會工作師廖筑君

當孩子被告知或建議作兒童早期療育評估,大部分的家長心裡都會覺得很震驚!往往會有許多疑問:「他平常講的話,我們家人都聽得懂啊!」、「我婆婆說我先生的兄弟姐妹都是超過三歲才開始講話……」、「他去公園的時候會爬上爬下,這樣動作有問題?」

家有早療兒,對每位家長必然是衝擊,彷彿才剛迎接新生兒的喜悅,經過七坐、八爬到牙牙學語,怎麼就被說發展遲緩或是需要早期療育?

早期療育是什麼
根據臺北市早期療育服服網的定義,早期療育是針對認知發展遲緩、動作發展遲緩、語言及溝通發展遲緩、心理社會發展遲緩、生活自理技能發展遲緩及全面性發展遲緩的兒童,希望及早發現並給予適當的療育,以減輕甚至消除遲緩的現象,增加孩子融入社會的能力與機會,減輕家庭的負擔。

多數育兒家長雖然都聽過早療這個名詞,但是真的面對或是進入早療的歷程,又是另一番心境。首先要面對的就是一連串醫療的過程,門診醫師會將孩童轉介至早療中心,安排早療聯合門診,再進入早療聯合評估,最後領取早療評估報告。

這個階段有時需耗時三個月以上,對家長的心理壓力不難言喻。尤其現在多為雙薪家庭,如果父母親的工作性質不易請假,有一部分的幼童常常在這個階段就無法完成早療評估。其次常見的家庭狀況是,個案父母很積極的帶孩子進入醫療程序,開始進行早療評估,但是面臨龐大的質疑或是挑戰,最常見的就是家中長輩認為「大隻雞晚啼」,對於父母帶孩子到醫院有很多意見與批評,往往覺得年輕的父母不會教小孩,或是看了太多網路資訊而提出許多意見,尤其這兩年又因COVID-19疫情的影響,多數家庭都避免到醫院就醫,也讓很多需要被評估或療育的孩子因此被耽誤。

早期療育只要開始就不晚
「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早期療育」這不只是口號,更重要的是讓家長們能夠把握早療的黃金治療期,讓孩子學會方法跟技巧,趕快跟上發展的腳步。

面對孩子被診斷為發展遲緩或是疑似發展遲緩,多數家長都會流下心疼自責的淚水,更擔憂孩子的未來。但是,難過、震驚之後,更重要的是「行動」!舉凡如何安排療育課程?如何加強居家訓練?早期療育相關的福利資源有哪些?家長需要積極學習兒童早療相關知識,這是家長可以自我掌握以及對孩子很有幫助的作法。

與其擔心孩子未知的未來,家長更需要積極展開行動,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幫助。各縣市政府社會局也多數有成立早療社區資源中心,家長也可以上網查詢或是洽詢,更早一步掌握早療相關的訊息及資源,只要開始就不嫌晚。◎